16岁时放弃逃难选择参军
1928年7月22日,杨礼成出生在隆回县石门乡芙蓉村一户普通农家。如果没有那场战争,杨礼成会和这里大多数农民一样,平静终老。
“16岁的一天,家里突然乱了套,父母要我们赶快整理东西,准备逃难。”身体健朗的杨礼成坐在一张小板凳上,为记者打开了他的记忆之门。
1944年底的一天,日军攻占了隆回县周旺铺,眼看就要打到自己的家乡了。村里的大人们都带着小孩要去逃难。“走了大概两天,我就向父母提出要回家。大人们都很不理解,不让我走。”
“事实上,我们逃走的时候,芙蓉山已经成为中国军队阻击日军向洞口方向侵袭的战场,当时村里就驻扎了部队。”事隔68年,杨礼成的印象仍然非常深刻,“当时,国军74军一个连驻扎在我们村,其中,三排住在我家隔壁,连部和一排住在杨光源(与杨礼成同期入伍的另一位健在老兵)家,二排住在另一个村民家。那些士兵都很年轻,主要是衡阳人和邵阳人。”
“为什么您要坚持回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家乡?”记者问,杨礼成说,虽然当时自己只有十几岁,但已经明白“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的道理。
和杨礼成有相同想法的年轻人还有杨礼成的堂兄杨怀臣。两兄弟回到芙蓉山后,成天与战士们在一起,随他们上山挖壕沟、砍树做掩体,很快大家就互相熟悉了。
在这些战士中,杨礼成印象最深的是一位20多岁的四川籍排长。有一天,杨礼成问他:“我们可不可以跟着你们去打鬼子?”排长很爽快地回答可以。就这样,杨礼成和杨怀臣入了伍,杨礼成被分配在4排,杨怀臣被分配在1排。
随部队驻扎在家乡
1945年4月9日,驻湘日军第20军对湘西发动攻势,目标为芷江空军基地,为全面进攻四川、直逼重庆打开门户。史称中国对日最后一次会战的雪峰山会战就此打响。在众多中国守军中,由钟雄飞担任团长的100军19师57团(其时奉命划归74军57师指挥),担任坚守正面据点、死守并切断日军交通的重任。
资料显示,位于湘中腹地的芙蓉山海拔529.7米,历来为川黔门户,扼湘黔公路咽喉,是日军西进必倾全力争夺的要塞。
钟雄飞率部开赴驻地后,将全团官兵1973人分为4处。由第3营副营长袁楚俊率罗文生的加强第9连近200人固守岩口铺烟袋山;由伍亚杰副团长率孙廷简的第1营500人固守芙蓉山据点,利用资江、铜盆江天险阻击日军车辆、步兵、辎重从芙蓉山下的湘黔公路西进;以第2营500余人死守江口要地青岩;以第3营之7、8连300人守卫青岩西北的天台界。
上述4处布兵安排中,芙蓉山受到格外重视,由此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杨礼成加入的就是钟雄飞的下属部队。简单的入伍仪式后,杨礼成与杨怀臣即随部队从周旺铺退至独龙山(音)台山组,驻扎了一个星期。“当时,连部驻扎在周旺铺街上,几个排则驻扎在附近的山上。”
2012年夏季的一天,杨礼成还去过当年驻扎过的平房。68年过去,这里早已物是人非,房子虽在,但很多战友早已作古,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堂兄也已于2005年辞世。
杨礼成回忆,自己入伍后,几乎没有参加过像样的训练,就已经成为前线战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