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霞玲
实习生 周静娟 刘俊峰
在尴尬的困局面前,民间和官方的力量正在发酵。
7月,长沙市环保局发布消息,长沙率先在全国对种植农产品的土壤进行环保认证——
长沙会对符合土壤环保认证要求的农产品基地,颁发土壤环保认证证书、标牌,其生产的农产品可使用土壤环保认证标志。
这意味着,以后我们吃的稻米果蔬,都可能带上“土地身份证”。
空气与水均有治法,土壤除污尚是真空
国内治土尚缺标准
7月13日,长沙市图书馆,一场“土壤污染与食品安全”的专场论坛在此举行,镉污染和土壤修复成为焦点。
在广东省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看来,土壤修复的尴尬现状源自路线图模糊和污染现状不明。
这位国内最早研究土壤修复的留日博士介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分为耕地修复、污染场地修复与矿山修复。
污染工厂旧址多位于用地需求旺盛的城区,场地修复的步伐走得稍快。但按常理,矿山是污染源头,耕地是粮食产地,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他说,去年国务院多部委集中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制度和规划,但在需修复的污染程度标准、修复技术与标准等方面仍是空白。
“国家已出台空气、水和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法,独缺土壤污染防治法,更重要的是连污染现状都没公布。”陈能场认为土壤修复卡壳于此。
但在陈能场看来,土壤修复即将进入“井喷期”。他的信心源自两则消息:6月5日,环保部发布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于责任人义务、调查评估方法和内容、监督管理细则都作出了规定;6月12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透露:“中国正全面会诊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绘制土壤重金属的‘人类污染图’。”
“路线虽模糊,但前景很光明。”陈能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