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4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报名工作,10月16日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国考”再次拉开了帷幕。与以往相比,本次国考有5个显著变化。
一、招录人数三年来首降,比去年少一千余人
本次共有13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1.9万余人。这是近三年来“国考”招录人数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国考”分别计划招录1.53万、1.79万人、2万人。
此次的招生人数较之去年略有减少,而且按照以往的惯例,每年的国考都不会按计划招满。此外,虽然此次招录人数有所降低,但仍是历史第二的高点。有分析认为,受今年“最难就业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报名参加2014国考的人数应该不会低于去年,甚至有可能超过去年的水平。
某公务员培训机构的老师认为,这跟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承诺有关――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他预测:“公务员招考人数减少,将是接下去的一个趋势。”
二、《申论》延长半小时,延至180分钟
与往年相比,国考中的《行测》几乎没有改动,《申论》则加时半小时。此前,国考中《申论》的考试时间一直为两个半小时,这次系首次延长至3个小时。
一时间,“阅读量增加”、“题量增加”、“答题字数增加”等诸多猜测,让考生们更觉压力山大。以往《申论》材料的字数一般在8500字左右,考题为4道题左右,每题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
对此,一些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的老师认为,30分钟的“加时赛”,不会让这三部分的“容量”发生太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对优秀考生来说是利好消息。这是国考培训机构的老师们,在仔细揣摩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的表态后作出的判断。该负责人表示,加时是为了更加全面客观、真实有效地考查考生的水平,增加区分度。
三、考试顺序变化:先考外语或专业考试,再考公共科目
国家公务员考试历来都在周末进行,但以往周六进行的都是公共科目笔试,周日进行外语水平考试或专业考试。华图教育公考专家称,此次考试顺序发生了重大变化:先在周六进行外语水平考试或专业考试,随后在周日进行公共科目笔试。
四、骗考者5年内不得报考
2014年度国考对不诚信报考者的处罚更加严厉,首次明确“骗考”者5年内不得报考。因而,考生需要特别注意,不要因小失大。
近几年,国家招考部门对于考生的诚信问题一直非常重视,每年的公告中都会特别提出相关要求,还需要考生签署诚信承诺书。而这一次,招考部门更是在公告中首次明确指出,“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给予取消本次报考资格,且5年内不得报考公务员的处理”。
五、照片必须为蓝底证件照
这次对考生提交电子照片的要求更加细化。按照公告要求,网上报名确认时,报考人员应上传本人近期免冠2寸(35×45mm)正面电子证件照片(蓝底证件照,jpg格式,20KB以下)。而以往,仅要求格式、大小,并无“蓝底证件照”的要求。
上述5个显著变化,到底会给国考带来怎样的影响?
“公务员热”年年炒,年年有媒体针砭时弊痛心疾首,却一直收效甚微。从长远看,这种社会精英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的现象,于国于民的确不算是好事,但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评年轻人“对‘铁饭碗’趋之若鹜”的言论,却是将问题简单化了。
持续“高温”的“公务员热”,不该成为一种常态。不过,万千学子觅“封侯”,实际上有着诸多现实原因,那种将年轻人追逐体制内工作的现象,简单地归为“受主流社会价值观引导”抑或“创新和打拼精神的缺乏”,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2014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峰还没到,相关数据也未统计出来。但按照刚刚过去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和经济形势推测,接下来几个月的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广大毕业生为谋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恨不得要送出上百份简历。国考也是其中的一条路,门槛又不高,干吗不试呢?事实上,抱有这种心态的考生不在少数。庞大的“打酱油”大军,构成了庞大的录取率的分母。
其次,在大多数人眼中,公务员工作稳定,有公费医疗,有优厚的养老金,虽然收入不算高,但也绝对不算低。当然,有的人则是出于“光宗耀祖”甚至“有权好办事”的想法,才参加国考的。
再次,“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总有人认为只有当公务员才是读书的最“高”目标。有人甚至认为,如果成不了公务员,这些年的书就白读了。
最后,国考是相对公平的一个就业机会。在这个“拼爹”现象盛行的年代,公务员考试相对公平,权力寻租等现象相对较少。
我们还应该看到,“公务员热”难有缓解的同时,现有公务员队伍当中“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并不少。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悖论!要做到破除对公务员的“职业崇拜”,应当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强化分类管理,及早打破“铁饭碗”。
说到底,只有当一个社会的精英不再热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是更愿意自己创业,或更愿意进入企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时,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活力。(央视网记者 关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