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巅峰:
第一个出国的“胡秀英”
1978年,“省花”决定排演《刘海戏金蟾》,唐钟璧终于等来了自己的“胡秀英”。然而当幸福这么直接招手时,她却胆怯了。“我看过前一代‘胡秀英’萧重珪的演出,曾经好生羡慕啊,我虽然心里也曾生出一股子劲儿,我也要演好这个角色。可是我的扮相不亮,嗓子不甜,能行吗?”唐钟璧内心极度的渴望战胜了胆怯。“我觉得胡秀英不仅仅是个普通农妇,她还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仙气。”为了将那股“飘飘欲仙”的感觉演活,唐钟璧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她每天苦练基本功,琢磨每一个表情和每一个细节。当时在剧院唐钟璧是“勤奋”的代名词,剧院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她练功的身影。“我是我们院里年年的‘练功标兵’,现在家里还留有很多这方面的奖状。”笨鸟终于飞起来了,1979年,凭着对角色的准确理解,一个活灵活现的唐钟璧版“胡秀英”跃上舞台。至此,她与“胡秀英”有了一生的情缘。
1983年,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应邀赴美国演出,唐钟璧心里高兴啊,她将是第一个出国的“胡秀英”!可是,就在出国前7天,上面来了通知:唐钟璧演八妹,另选一个年轻的学员演胡秀英,唐钟璧必须在出国前教好新演员。原因只有一个,唐钟璧已40岁了。“我心里觉得好委屈啊,可是为了整个团队,我放下委屈,认真教新演员,并随剧组到了美国。”
可是命运总是眷顾良善者。“年轻演员毕竟经验不足,剧组在纽约演出前临时又商量决定,在美国纽约的第一场演出,就是我们行内所讲的‘打炮’还是由我担纲主角。”唐钟璧告诉记者,在临近上台时,身经百战的她也紧张到脚抽筋。“‘打炮’打得非常好,演出效果非常理想,异国观众为之倾倒,《纽约时报》等多家传媒发表赞誉文章,认为中国的地方剧种成功进入国际舞台,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美妙结合。结果我一口气连演七场,从纽约到华盛顿到费城,领导也再没提换人之事。”而这一演,唐钟璧就整整演了12年,直到退休。
虽已经73岁高龄,唐钟璧依然精神矍铄。她告诉记者,由于两个女儿都在北京工作,退休之后也就搬到了北京,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湖南始终还是最亲切的地方,所以她也经常回来探亲。唐钟璧说:“花鼓戏培养了我,让我从一个不会演戏的小女孩到拥有今日的成就,我很感恩。” 她回乡后第一件事便是去和同样是花鼓表演艺术家的钟宜淳聊家常,“平常我们都是在QQ上聊天,她的精神真是好,还写了几十万字的书。”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长沙人的精神特质在唐钟璧身上彰显无遗。她用她那股坚持不懈的劲儿,证明了“没有一个条件符合当演员的”的演员也可以做演员,并且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