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9日讯 育婴堂里婴孩啼哭声不再,只有一扇古色古香的木门,似乎还在诉说着长沙几百年的慈善史。
今天,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小学内,已有289年历史的长沙育婴堂(又名育婴所)旧址修缮基本完毕,这是长沙几百年来惟一保存的慈善史证。
15米长浮雕讲述历史
9日中午,育才小学操场东边一角,几名小学生站在修缮一新的育婴堂前,用手触摸墙壁上的婴孩浮雕,仿佛在和他们隔着时空对话。
育婴堂旧址是一堵古老的红砖墙,大门是褐色的木质结构,有门闩,门高约2米多,上书“育婴堂旧址”五个字,一侧的送婴窗窗门紧闭。这次修缮不仅给木门重新上了褐色的漆,安装了玻璃保护棚,还在学校操场围墙的基础上,建了约15米长的浮雕。
“摇篮一个紧挨一个,摆成三行每一个摇篮内睡三到四个婴儿”、 “婴孩的嘴边塞有一个奶瓶,任凭婴孩自由吸奶,瓶内的汁液涂抹了满脸”……一个个鲜活的浮雕似乎在讲述那段远去的历史。
“修旧如旧”复原原貌
“长沙的育婴堂旧址,主体建筑早就不存在了,只剩了一个大门,现在把门口地平降低,让大门完整暴露出来。”长沙文物专家刘三爹说,为防止雨水侵蚀大门,他建议做了个玻璃棚。他认为,育婴堂是长沙市历史上各类政府慈善机构现存的惟一实物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有必要进行原址保护。
根据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设计方案,育婴堂遵循“修旧如旧”复原历史原貌,体现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的意境及美感的设计原则进行修缮,建筑采用清末民初的民居风格。
记忆
已有289年历史
由布政使捐建
育婴堂创办于雍正二年(1724年),是清朝时期用来收养弃婴的专业机构,由湖南布政使朱纲捐银600两建成。
史书记载,育婴堂四周高墙,有房屋8栋,大小100余间,朝东有黑漆大门一座,终年紧闭,紧靠大门一侧有一米见方的壁柜,是接受婴孩的地方。壁柜里外有一扇小门,门上有出气孔,弃婴被放入柜内时,点燃随身带来的鞭炮,鞭炮响,守门者闻声将婴孩取走。清代育婴堂收养弃婴不限名额,育婴方法有堂养、寄养、自养、捐养四种。堂有事务人员,每月分赴寄养、自养户,督促其改善抚养条件和生活水平,堂内有中医,婴儿有疾可随时医治。
1929年,省救济院接办此堂,改为育婴所。 1933年,育婴所由育英街迁至现在的解放中路育才学校。1943年,育婴所并入“儿童保育所”,编为“婴孩部”,1948年仍改为育婴所。1950年育婴所改建成育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