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维新健将因病捡了命

A-A+2013年9月4日10:55中国新闻网评论

  王娟,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灾荒救济史和北京地区的慈善事业研究。出版学术专著《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参与国家清史撰修委员会两项科研项目:《清代灾赈志》、《清代灾赈档案史料汇编》。

  历史学博士讲述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的成长经历,以及从事慈善教育的故事

  熊希龄精于教育、实业、行政、外交、水利等,是晚清政坛的通才、奇才

  中晚年厌恶政治,致力于慈善教育事业,救过数以万计的灾民生命

  创办当时中国最大规模、世界最早的孤儿养育机构——香山慈幼院

  清末民国的中国是内外交困,大多政客“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幕幕的丑剧。那个时期一些政治红人很少有得到正面评价的,但是湖南人熊希龄却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在晚清时期,熊希龄曾经官居二品,与满清一些权贵交往非常的深。到了民国时期,他又曾经一度做过政治奸雄袁世凯的国务总理。解放后,毛泽东却对他另眼相看: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那么熊希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做过哪些事?我们到底该怎么评价熊希龄这个历史人物呢?

  维新健将因一场疾病捡了一条命

  熊希龄1870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里,熊希龄的父亲对他的家教是非常严格的,而且熊希龄本人也一心向学、勤奋学习,他小的时候天资非常聪慧,14岁就中了秀才。1888年,熊希龄进入了“沅水校经堂”学习,这个学堂是近代湖南地区一所具有改革精神的新型书院,不仅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还学习地理、农政和兵谋,也关注近代西方传过来的一些历史、政治、人文、社科等知识。这所书院使熊希龄大开眼界,也为他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1891年,熊希龄参加本省的乡试,以21岁年龄名列第19名,评阅官评价熊希龄是“三湘有为之士”。1894年,熊希龄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最终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熊希龄满腔义愤、充满忧虑,他就向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再请求要奔赴前线去抗敌,遭到阻拦。之后,熊希龄投笔从戎,被当时的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任命为两湖营务处总办,从事军务活动。但就在这个时候,熊希龄的家乡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这场“维新运动”,以及全国范围的这个时期的“维新运动”给熊希龄提供了新的人生活动舞台。到了1896年秋,熊希龄由湖北辞职返回湖南,加入湖南“维新运动”的阵营。在此期间,熊希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仅在长沙担任时务学堂的总理,主持校务、提倡科学、注重实务,并且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报纸《湘报》,以开通明智,唤醒国魂为宗旨。另外还在湖南设立了“不缠足会”、“延年会”等维新会社,他还在湖南兴办近代铁路、轮船、航运,还有其他各类的工矿,新式工矿企业。

  这个时候,熊希龄在军事、实业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晚清官场的初步认可。但熊希龄在湖南“维新运动”的实际领导地位,却引起了守旧势力的嫉恨,他们给陈宝箴施加很大的压力。最后陈宝箴被迫妥协免去了熊希龄时务学堂总理的职务,梁启超也被迫出走北京参与戊戌维新,湖南维新实际上陷于分裂和停滞。就在这个时候,远在北京的年轻的光绪皇帝执意要改革,他有意把维新名人、维新健将熊希龄征召到北京,让他参与变法。

  1898年8月正是“百日维新”期间,熊希龄打点行装北上,他先把他的妻子朱其慧安顿到其兄朱其懿那里,然后到衡阳与父亲辞行,因为他们家是军人家庭,他父亲正在湖南衡阳编练水师,他去跟父亲告辞,然而在路上因为饮食不慎患了痢疾,所以说只好返回衡阳去养病。就在他养病的十多天里,北京发生了维新六君子的惨剧,“戊戌六君子”慷慨悲壮地奔赴刑场,就是因为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熊希龄侥幸捡得了一条性命。但是对于这个维新名人来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熊希龄被指为康、梁党徒,他受到了这样的处分,就是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受到这样的惩处,所以熊希龄的维新事业到此止步,而这个时候熊希龄年仅28岁。

 [1] [2] [3] [4]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