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1日讯(记者 朱章安 通讯员 李爱成 袁义生)伴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旋律,30多位大妈翩翩起舞。场边树影下,4名京剧票友正在吊嗓子……这是最近一个晚上,记者在耒阳市洲陂乡圩场上看到的情景。文化活动,让这个耒阳东北部最边远乡村的夜晚活力四射。
近年来,耒阳市着力实施文化惠民战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套餐”,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民生文化建设新格局。市里先后投入3.6亿元,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了全省5个优秀文化广场之一——耒阳市发明家广场,打造了迄今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主题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及国内首家全面展示蔡伦造纸文化的专业纸博物馆——耒阳蔡伦纸博物馆。市里建成了以5馆、6园、6广场、2中心为主的文化活动新场所,31个乡镇也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综合文化站。
耒阳市还切实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近3年来,投入1000余万元,建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村级服务点300多个,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同时以奖代补,扶持农村艺人自建演艺队。免费为民间艺术团体提供民族舞蹈、花鼓戏、体育舞蹈、广场舞、京剧等方面培训300余次。目前,全市成立了民间艺术团体200多个,活跃在乡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