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湘籍92岁水利水电专家:勇于创新突破禁区

A-A+2013年8月11日10:42经济日报评论

  勇于创新 突破禁区

  原来不会干的事,现在会干了;原来干不好的事,现在能干好了,同样也是一种创新、一种进步。

  对于自主创新,谭靖夷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搞土木工程建设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原来不会干的事,现在会干了;原来干不好的事,现在能干好了,同样也是一种创新、一种进步。贵州乌江渡水电站的建设,就体现了谭靖夷宝贵的创新精神,为岩溶地区建设高坝开辟了道路。

  乌江渡水电站建在一个“V”形峡谷中,坝高165米,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设的第一座高拱形重力坝,总库容约23亿立方米,装机63万千瓦。坝址区岩溶发育,探明的溶洞总体积超过8万立方米,断层500多条,甚至在河床以下200米深处还有大型溶洞。这类地质条件,当时在国内外都被视为建高坝大库的禁区。特别是工程开工后,又发现大坝上游作为隔水层的页岩被断层错开,使上下游灰岩形成岩溶通道,更增大了水库防渗工程的难度。水库能否蓄住水?大坝是否稳定?洪水能否安全下泄?成了水电总局和水电部最为担心的三大问题。水电部曾专题报告国务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批示:工程继续兴建,但要下决心查明地质情况,补做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为此,可适当放慢工程进度,确保工程安全。

  通过勘测、设计、施工各方面专业人员的长期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探明岩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挖填、全面灌浆的岩溶综合处理方案。为攻克岩溶夹泥地层高压灌浆的技术难关,谭靖夷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分两个时段,进行了长达40个月的试验和严格检测,终于首创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压灌浆工艺。

  现场检测与室内试验证实,这种工艺使岩溶夹泥在高压水泥浆体多次反复作用下被挤压密实,并被水泥浆体分割包围,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性状,成为能承受高水头的可靠防渗体。而且便于施工,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乌江渡大坝防渗帷幕线总长1175米,防渗面积18.9万平方米,采用上述高压灌浆工艺取得的防渗效果十分显著。

  谈到这里,谭靖夷用一组数据印证这一效果:“水库自1980年开始蓄水,至今已超过30年,两岸及河床坝基每昼夜总渗漏量仍长期保持在40立方米以内,幕后扬压力系数仅为0.1,为国内外所罕见。”

  1985年,谭靖夷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大坝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乌江渡工程防渗帷幕情况。当他谈到乌江渡工程一昼夜仅渗漏30至40立方米水时,几位外国专家表示怀疑,问他是不是把小数点标错了,他们认为这么小的渗水量是不可能的。谭靖夷给予了“数据准确无误”的明确回答。

  在乌江渡工程建设中,谭靖夷和他的同事们取得了600多项大小科技成果,其中重大成果20多项。1984年,乌江渡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985年,谭靖夷作为《在岩溶峡谷地区建设乌江渡水电站》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7年岁末,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祖国对他江河生涯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最高奖赏。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水电部总工程师李鹗鼎在当年的院士评选会上是这样评价谭靖夷的:水电施工方面的技术问题,没有谭靖夷解决不了的!

  2013年,谭靖夷即将跨入93岁。他依然天天坚持锻炼身体,他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以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继续为国家作贡献,继续用劳动和汗水为祖国添砖加瓦”。

[上一页] [1] [2] [3]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