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对深圳8岁半的曾子琦来说,无疑是一场华丽的冒险。这个小学三年级女生的暑期实践课是——徒步走到700公里外的家乡湖南邵阳。打前锋的母亲由叫苦不迭到斗志全无,最终选择坐车先回邵阳;而临危受命的父亲,带领女儿坚持初衷。目前二人已抵永州,目的地近在咫尺。(8月5日《南方都市报》)
小女孩的表现赢得了普遍的赞扬,网上甚至有人称道,“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不过,在笔者看来,小女孩的顽强固然令人感佩,但她置身的,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因而,“深圳一家人”的北上牧歌,或不具备榜样价值。
何谓素质教育?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更重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报道的细节看,这次徒步有不少明显的“硬伤”。
这样的暑期实践首先隐伏着各种安全风险。一家人沿国道而行,珠三角一段交通自然十分繁忙,入清远后山路盘旋应不好走,还要担心窄路上风驰电掣的大汽车,进入湖南境内山路当更为陡峭了,时时处处得提心吊胆;而盛夏的天气无疑以高温炎热为主,并间以洪水、台风等灾害。父女俩后来不得不调整战略,在凌晨五点就顶着新月出门,跋涉八个小时后赶在中午日照最强烈时收工,此情何堪;另外,沿途的治安也不可不预,尤其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就更要准备好面对挑战。
这样别出心裁的假期活动,也不适合每个个体。长途跋涉,需要行者有很好的身体素质;举家二十天左右的漫游,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子琦的老爸在深圳打拼了20年,妈妈是全职太太,看来他们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而不少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小候鸟”们,只怕对此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就是时间,父母与孩子同时都拿得出近二十天来冒险,有此等条件的家庭,大概也不会太多。
整个行程更看不到父母的完整表率。徒步走回老家的点子,是父亲突发奇想,谁知女儿满口答应了。养尊处优多年的母亲,先是叫苦不迭,走到广州就想打道回府,后是碍于平时教育女儿要“有志者事竟成”,勉强走到连州即再生退意,最终斗志全无坐车先走了之;父亲行进中也一路嗟叹“自作孽”,对“黝黑了一圈,脚丫上的几个大水泡始终如影相随”更是摇头不已,甚至不时在女儿面前流露出坐车算了的想法。如此这般,冲淡了传奇苦旅的励志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家子的征途充其量也就是一次“不得不”的吃苦教育而已。《皇帝的新装》中,裸着的皇帝叹气说,“游行既已开始,就要进行到底。”小子琦与爸爸大概也一样,徒步既然进行到这里,唯有抵达终点。
诚然,在大都会出生的小女孩,一路穿过乡野和山林,路过城市和村庄,农庄,老宅,天井,凉棚,小燕子,大黄狗……,这一切让她开阔了眼界;而父亲为帮她练胆,带她去陌生农户家蹭饭,让她主动和主人家攀谈,也让她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收获就必须付出”,小女孩的思想品德可能会有所飞跃。但这种个性选择得来的感受,终究是“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
不必讳言,在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吃苦的社会背景下,曾先生的努力,对孩子有耐力锻炼的意义,会给孩子成长留下难忘的回忆。但面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古训,我们还是考量考量具体情况为好。文/陆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