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自古就是中国学子对人生道路的一种选择,青年毛泽东亦然,何况他参加的是直接“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革命军。
毛泽东半年新军的经历,既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更影响中国革命的历程,还影响着现代中国的走向。
1
足印:协操坪
长沙反正那一天
7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又一次来到长沙市省人民体育场入口处,凝视着“协操坪旧址”那块石碑。旁边文字说明告诉人们,这是当年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的操坪,还有四十九、五十标的营房,也是毛泽东借雨鞋的地方。
旧址新颜,时过人逝,记者只能将毛泽东自述的当年情景告诉世人。在湘乡驻省城中学听了那个革命党人“演讲四五天之后”,毛泽东“决心加入革命军,决定和几个朋友到汉口去”,“听说汉口非常潮湿,必须穿雨鞋”,他去城外协操坪“一个军队朋友那里去借”,结果,他“被卫兵拦住”。因为新军反正发动,“大批地在开到街中去”。
新军兵分两路,一路沿粤汉铁路进攻小吴门,一路沿北城墙进攻湘春门。进攻湘春门的那一路在守城门的巡防营接应下,很快进入城内。小吴门处在新军内外夹攻之下。毛泽东在一个劳工的帮助下,“重新回进城中。然后站在一块高地上观战,直等到最后看到衙门上飘起了写着‘汉’字的白旗”。他回到自己的学校,“那里已在军队的看守下了”。
湖南军政府成立后,大肆扩军,因为湖北革命军和清军正在武汉三镇交战,“首应”的湖南要派兵支援前线。不仅在社会上招兵,在学校也招兵——组成学生军。按理,18岁的毛泽东也可以参加学生军,然而他“决定还是参加正规军队来帮助完成革命”。
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清帝尚未逊位”,这正是自己“奋斗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