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低碳哲学
我把珍惜一切当成了习惯。
――雨花区浦沅社区市民丁秋林
社区和家庭迫切需要丁秋林这样亲身躬行的低碳生活者。
――市政府“两型”办主任吴德峰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寅时当卯时”,这是丁秋林的生活哲学。
一个无纺布环保袋缝缝补补用了十多年,晚上上厕所“蹭”路灯灯光,攒广告纸叠成纸碗替代塑料垃圾袋……在雨花区浦沅社区,丁秋林是出了名的“抠”:他和老伴退休工资加起来3000余元,儿女都是小康之家,早已衣食无忧,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甚至省肥皂、省塑料袋,生活中的节约之道,简直可编成一本字典。
今年65岁的丁秋林,亲历过上世纪的大饥荒,先后患过喉癌和肠癌。“因为这些经历,我把珍惜一切当成了习惯。”老丁笑言,他从不把“低碳”、“两型”这类时髦话挂在嘴边,因为这些早成了自己的生活。老丁也因此成为了公认的“长沙低碳生活第一人”。
日前,记者走进丁秋林家,试图从老人居家的一天中,读懂他的低碳哲学。
6:30 AM
攒水洗拖把浇花
这个点赶到老丁家,记者睡眼惺忪,他已晨练完毕准备洗脸。“稀客,稀客!”见记者在擦汗,老丁递上一杯凉开水,打开空调遥控器。我们留意到,这套约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只在客厅装有一台1.2P的小空调。“南北向窗户常打开,空气对流就不热。”洗脸时,他接上一小盆冷水,洗完后,水被倒进一只粉色塑料大桶中。“不管三伏还是三九天,都用凉水洗脸。洗脸、洗菜等用水都攒这桶里。”老丁说,我们拧开龙头水哗哗流,乡下庄稼地却干得冒烟。过有水用的日子,得操缺水用的心。
7:00AM
用10多年前的无纺布袋
丁秋林邀我们一起去买菜。他拎的是一个洗得泛白的蓝色无纺布袋,手提处看得出反复缝过的密密针脚。“我算洋气的人咧,十多年前就用环保袋了。”他说,十多年前,长沙人都拎塑料袋买菜,他就从定居广州的女儿那带来了这个当时少见的无纺布环保袋。他从不用塑料袋,这环保袋也缝补了好多次。“六月苋菜当阉鸡,好吃!”菜场里,老丁挑了大把当季的苋菜、苦瓜、丝瓜等本地菜。他只挑本地当季菜。“你想想,这得少用多少催熟保鲜剂,省多少运费啊!”老丁说,选择,就是一种态度。
8:00AM
掐表计时40秒
回到家,丁秋林给自己和老伴做早餐。“人体酸性体质不好,要酸碱平衡。”丁秋林说,早餐在家吃,自己煮碱水挂面,这习惯几十年雷打不动。老丁说,下面其实有讲究。怎么讲究?他边煮面,边抬腕看表,面条入开水后,40秒后捞起锅。“这时面条最劲道、爽滑,而且还节省煤气。”
9:00AM
户外“蹭凉”
“这个点要待在家,天热肯定得用电扇。”丁秋林邀记者和他一起出门遛遛,每天上午9时出门,要在小区里遛两三个小时。他当社区义务巡逻员多年,得过两次癌症的他,如今身板结实得很。他说,义务巡逻,其实也是锻炼的好方法,他平常喜欢在社区第六都楼盘走走,那里树特别多,既能锻炼,又能免费蹭凉。
12:00AM
一荤一素一养身汤
餐餐“光盘”
丁秋林的午餐只有自己和老伴吃,标准永远是一荤一素一汤。晚餐因为儿子、儿媳来吃饭,菜添到五六道,但餐餐“光盘”。
“低碳节约不是死‘抠门’,菜虽简单但有讲究。”老丁说,他从身处广东的女儿那里学得煲汤好手艺。湖南湿热,他专门用百合、薏米、莲子熬成羹清凉祛湿。气温超40°C,特地选了“广佬”常喝的五指毛桃、无花果煲龙骨汤。“养好身体少吃药,不是最大的节约么?”
15:00 PM
水瓢破了当花洒浇花
下午3时,是丁秋林浇花、浇菜的时间。装洗菜、洗脸水的桶旁,搁着不锈钢和塑料的两个水瓢。记者注意到,他浇花、浇菜用的塑料瓢,底部都烂穿了。“以前只用这个瓢舀水,用了七八年破了,买了一个不锈钢的,而破瓢正好当花洒浇水。”老丁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东西破了,恰恰是它功能的延伸,动动脑子又能派上新用场。
21:00 PM
旧牙刷蘸肥皂
“别人用洗衣液、洗衣粉,含磷和漂白剂,都排进湘江。”老丁说,他现在还用的是十多年前“囤”的长沙老牌马头牌肥皂,又干又硬很耐用,每次用旧牙刷蘸水,揩肥皂刷洗衣服。他家的肥皂像砚台,中间被刷得凹陷下去。“这肥皂我买时才3角8分钱,每块至少能用三个月。”当肥皂刷得剩薄薄一片时,就泡在水里做肥皂水。
23:00 PM
起身“借”路灯光照明
晚11时,丁秋林准时睡觉。早在多年前,社区推广节能灯之前,他就将原来40瓦的客厅环形灯换成7瓦的节能灯,而厕所和厨房仅3瓦。老人夜里上厕所频次多,需要夜灯。他家住2楼,客厅外有一盏路灯长明,睡前他敞开卧室门,撩开客厅窗帘一角,路灯余光正好“借”来照路。
一年节省的水,相当于新建4座自来水厂;一年节约的电,相当于省下半个火力发电站……这组“省”出来的数字,足以令人眼热心跳。
数据何来?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假设700万长沙常住人口都是“丁秋林”,至少和老丁一样,低碳过日子。这一番假设,省水、省电、省钱,省得让我们咋舌。
丁秋林的生活方式真不错。然而,环顾我们身边,你会发现这样过日子的人,不多。记者对市内五区的100位市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显示,逾九成受访市民认可丁秋林式低碳生活。可是,其中七成以上市民认为难做到,更难坚持。
700万长沙人,离丁秋林有多远?
丁氏经济账:一年省出4个水厂半个火电厂
丁秋林的一天,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低碳的浮光掠影。但如果就此算笔经济账,低碳的效益,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
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城区6个自来水厂,第一、二、三、四、五制水分公司和长大集团长沙第八水厂,不计管网漏损的话,总供水量140万m3/d,平均一家水厂日供水量为23万m3,年供水量8395万m3。
老丁家常住两口人,全家年人均用水90m3;另据统计,长沙城市居民日人均用水达474.6升即0.474m3,年人均173m3。丁秋林家与此对比,人均年用水量要节省83m3。700万常住人口中以城区人口400万计算,若人均年用水量比照丁秋林家的标准,节约下的水相当于新建4座水厂!
用电方面,丁秋林家人均每月用电仅50度,年人均用电量仅600度。而根据市统计局资料,2012年长沙居民用电总量66.68亿度,年人均用电量达952度。两相比较,丁秋林家年人均用电量要节省352度。长沙电厂副总工程师曾全之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700万长沙人都比照老丁家的用电标准,长沙市一年省下来的用电量,相当于一台600兆瓦火力发电机组全年的发电量!一座火电厂通常装备两台600兆瓦火力发电机组,照此计算,相当于省下半个火电厂。
七成受访者:丁氏生活难坚持
当然,以上的经济账只是理想状态。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记者在对城区百位市民进行随机调查显示,尽管多数人对丁秋林的生活方式叫好,但逾七成受访者却承认,坚持很难。
以用水为例,市水务局总工程师王力新曾对长沙水资源进行了详细分析,长沙城市居民日用水量,是全国各城市居民平均用水量的2倍,接近湖南省《用水定额》规定的居民用水(160升/天)标准的3倍。而根据市水务局调查显示,五成以上市民不知道长沙存在水资源危机,52%的家庭没有节水设施,仅有28%的人认为节水与个人有直接或密切联系。连日来持续高温干旱,不难发现,多数长沙市民在自觉节水方面,并未见有何动作。
“老丁的习惯很好,可是咱也不缺那点水电费,不撩别(方便)!”在调查中,丁秋林的一位邻居的说法,反映出长沙市民的普遍心态。对此,市政府“两型”办主任吴德峰深有感触。他认为,长沙市民个人生活的“两型”化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某种意义上讲,长沙人图方便的心态,影响了低碳两型生活习惯的养成,人们普遍认为省下的是自己的水电钱,却没有想到,钱是自己的,可资源却是大家的。
700万长沙人,离丁秋林的低碳哲学有多远?吴德峰认为,一方面,社区和家庭迫切需要丁秋林这样亲身躬行的低碳生活者;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社会来培育激励机制,让丁秋林们低碳生活更轻松。丁秋林能出现在雨花区东塘街道,当然绝非偶然。东塘在全市率先与环保机构和企业合作,实现废旧电池和节能灯管有奖回收机制,就开创了一个范例。
丁氏生活智慧
低碳环保,等于处处“抠门”吗?丁秋林不这么看。他认为,低碳生活是需要技术含量的,“抠”有“抠”的智慧。
【自己改装节水环保马桶】
在抽水马桶水箱里放三个注水矿泉水瓶,这样更节水;同时,洁厕灵小球不直接放水箱,而是塞进矿泉水瓶内,令其缓慢释放,即节约洁厕灵用量,又减少污染。
【废纸做手工垃圾碗】
每次随手收的广告纸、废日历纸,丁秋林都会收集起来,让中风的老伴做手工,折成小纸碗,装食物残渣和小垃圾,既帮老伴康复锻炼,又省了垃圾袋,家里从不用塑料垃圾袋。
【冰箱一年两次手动除霜】
将滚开水倒在盆里加盖,置于冰箱冷冻室,手动除霜,几分钟就可搞定。一年两次这样除霜,冰箱制冷效果更好,省电节能。
【空调定期清洗翅片】
空调需要定期清洗翅片,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每年初夏、初冬,丁秋林会定期清洗两三次空调翅片和滤网,制冷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