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迅速发展的“典型”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刘凯进入事业编制的“保障”,刘爱平所经营的爱平集团在衡东县畜牧养殖业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衡东县畜牧水产局,一位自称上世纪80年代初与刘爱平有过接触的工作人员介绍了刘爱平的“发家史”。
刘爱平与县畜牧水产局的交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彼时,县畜牧水产局还叫县畜牧水产总站。总站创办了养猪场等企业,其中养猪场建有5间猪舍,并外聘了五六名饲养员,刘爱平是其中之一。“五六人里,刘爱平的效益算比较好的。这也为他后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由于公办企业效益不好,数年后,刘爱平回到霞流镇,专心发展自己的猪场。事实上,自1982年起,刘爱平家就养了几年猪,但规模并不大。
王江河的举报材料中称,在猪场的创办初期,刘爱平曾经“借猪充数”,在上级领导前来检查或考察之前,刘爱平会把其他养殖户的猪借来,赶进他家的猪栏里,算作自己养的猪。
衡东县畜牧水产局一位负责人推测,这种现象可能在刘爱平养猪初期存在,但近几年应该没有了。
据此前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刻苦地学习,艰难地摸索”,刘爱平的猪场迅速壮大。1982年,刘爱平的猪场年出栏量不满100头,1992年这一数字上升为2000头。
报道称,就在10年后,刘爱平猪场的养猪量又增长到了“年产1.2万头,常年存栏4800多头”。
记者注意到,1992年至2002年是养殖场飞速发展的十年。2003年,刘爱平成为衡东县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在霞流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刘涛看来,如此发展速度与上世纪90年代上级部门希望将刘爱平树立为“典型”有关。
“县里给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具体如何优惠我不太清楚。”刘涛表示,虽然爱平集团位于霞流镇,但与乡镇政府打交道并不多。
在刘爱平首任人大代表的任期尾声,刘凯进入衡东县畜牧水产局工作。2008年,刘爱平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王江河遇袭之后,王伟强向前来采访的媒体介绍了多位自称“曾经借猪给刘爱平”的养殖户。这些养殖户称,他们在2000年之后仍然为刘爱平“借猪充数”,迎接上级检查,每头猪的费用最低也有30元。
“我的父亲以前做过玉米饲料生意,知道哪些人养猪,所以较容易找到可能借猪给刘爱平的养殖户。”王伟强解释。
但对于“借猪充数”的说法,爱平集团工作人员、刘爱平的妻弟李运生并不认同:“怎么可能去借猪?万一别人的猪有疾病,怎么办?”他说,爱平集团是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不可能存在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