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税负,有利于稳增长
“营改增”解决了重复征税,完善了税制。这是最基本的一条。实现从“道道征税、全额征税”向“道道征税、道道抵扣”的转变,优化了税制结构,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税制环境,对减轻纳税人负担。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
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此次“营改增”扩围通过直接减轻绝大多数企业税负,直接改善企业利润率,对整个产业链乃至社会释放出积极健康的“正能量”传导与辐射效应。
据税务部门测算,截至目前各地已确认试点纳税人104.26万户,其中交通运输业47.71万户,部分现代服务业56.55万户。2013年“营改增”将为企业减税1200亿元。据财政部部长楼继伟透露,中国将在一两年内将增值税推广至全部服务业,特别是将把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预计届时整体减税规模将达9000亿元。
直接为企业减负,对于稳增长、促就业的效果十分明显。
王军介绍,2012年,“营改增”因素使上海市经济增长增加了0.6个百分点左右;专家测算去年一年因为“营改增”增加就业14万人。在“企业减税—成本降低—经济发展—就业扩大—收入增加”这一良性循环关系下,王军说,“‘营改增’这个活生生的好例证,让人们深刻理解了一个道理,即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制度创新是红利的源泉。”
中央政府通过坚定推进“营改增”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传递谋求有质量增长的调控思路,更加契合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更加吻合可持续增长的要求。
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利器
“营改增”不仅是完善税制的重要措施,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和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楼继伟认为,“营改增”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既要充分认识“营改增”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要充分认识“营改增”在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2012年1月1日“营改增”率先在上海启动试点,通过试点,上海市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达到60%,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业、现代服务业、新型服务业均呈现了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数据凸显“营改增”为上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明显效果。
“营改增”为何能够具有如此“魔力”呢?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营改增”政策的出台强调和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促进企业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为最大化享受税收优惠,也必然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借力政策利好加快企业技术设备升级,进而优化整个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而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营改增”通过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和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助推中国经济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意图。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导火索
改革再度提速,不仅点燃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导火索,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和主线索。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
高培勇认为,“作为财税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将倒逼整个财税体制改革,带来包括地方主体税种重建,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及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此也持一致看法,他表示,随着“营改增”试点逐步向全国各地和全部行业扩围,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预算收支管理制度。
“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难题,都离不开以财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为破解前提。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下,中央政府加快推进“营改增”扩围,正是向全社会发出了坚定改革的积极信号。
“营改增”扩围是国务院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时刻,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协作,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顺应了以制度创新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客观规律。更加凸显中央政府稳中有为,奋发有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释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