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三:炒作顽疾如何根除?
“真正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内核是,教招考分离,把目前集中在政府部门手中的考试权、招生权、配置权全部交出来”
主持人: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今年,辽宁发布严令,炒作“高考状元”将取消评优资格;山东自2008年开始连续3年下发禁令,从今年起高考成绩数据将由省里统一掌握,不再向市县发布。这种依靠行政手段和呼吁的做法是否合理合规?究竟又能持续多久,有怎样的预期?
储朝晖:消除“高考状元”炒作,一方面要消除评价和高考招生录取仅看分数的体制基础,建立多元评价录取的体制;另一方面要解决思想理念上的问题,每个人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学校。再就是从长远看,要消除不平等的社会基础,使纵向权力结构的社会变得更加扁平,大家在立足点上平等,是不是“状元”意义就不太大了。
如果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首先要斩“龙头”。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招生录取不仅不能公开自己招了多少所谓的状元,而且要切实转变观念,变革录取理念和机制,以招到最适合本校的学生为准则。其次,建立专业教师参与录取学生的机制,而不仅仅是外行的行政事务人员操作录取过程,从而招到适合本校,且学校确实能对学生成长发展负责的学生。同时各地可采取考分仅通知学生本人的方式,杜绝排名次,世界上多数考试都采取这种方式,技术难度不大。
熊丙奇:要根治“状元热”,必须打破分数单一评价体系。事实上,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中,政府教育部门禁止公布高考成绩,其实是涉嫌违规,甚至违背高考公平的。众所周知,高考成绩不是个人隐私,其关系到高考的最终录取。教育部门一直宣称要进行“阳光高考”,可是,如果一名考生的考分都不能被其他人知晓,何来监督?又何来“阳光高考”?另外,由于现行高考制度,把高考分数作为十分重要甚至唯一的录取依据,很自然地,所有考生必然追求高考成绩,那些在高考考场获得优异成绩者,无疑就是他们的榜样,教育行政部门禁止“炒作”状元,但却消除不了每个高考考生的“状元梦想”。
从24年前的1987年起,我国教育部门已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特别多的文章,口号年年翻新,禁令一道又一道,但素质教育却渐行渐远。在笔者看来,这种做表面文章的教育方法,实质是反教育,比那些承认自己是在进行应试教育的人,更虚伪、对教育更有害。
简单地说,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改革,不能打破分数单一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教育部门与其无用的发文要求不要炒作成绩,不如老实承认现实就是应试教育。如果要改变现实,那么就进行真正的高考制度改革真正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内核是,教招考分离,把目前集中在政府部门手中的考试权、招生权、配置权全部交出来,考试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招生自主权交给高校,选择权交给每个考生。只是,教育部门愿意把这些权力交出来吗?这才是当前应试教育越治理越严重的要害所在。现今教育部门的所有治理法,都是以不动摇、甚至进一步强化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前提。颁发禁令就是其中的典型手法之一。
王旭明:解决“高考状元”被热炒难题还得从根源上做起:
第一,得先承认高考制度尤其不合理性的一面,而且针对这种不合理性,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同时进行改革,不能像现在这样只是从内部改;
第二,就内部改革而言,在承认其复杂性的前提下,可用增量的办法替代目前的唯一性,实质就是用多样性取代唯一性。从目前看,高考不能取消,也取消不了,但可以在增加上下工夫。
第三,斩断“高考状元”被炒作之根,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媒体的事,大家都有责任。但基于目前的国情,如人才评价机制等一时很难改变,而且个人也控制不了。从公民个人角度来说,不跟风,淡化“高考状元”本身就是履行了责任,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