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湖南网友无法常回家 近八成受访者“怪社会”

A-A+2013年7月11日08:20红网-潇湘晨报评论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张桂蓉做过一个研究:根据湖南新田县某镇10个村的问卷调查,随机抽样分析留守老人的养老状况。

  她得到的结论是:自我照料式养老突出,父母子女聚少离多。

  潇湘晨报发起的一份有2301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近5成人超过三个月才回家探视双亲一次,有的甚至超过一年。今天是第24个世界人口日,而我国与之相对应的是老龄化日益加剧。“我们提倡对老年人‘养亲悦亲’,而现实是:‘养亲’(经济赡养)可有,‘悦亲’(精神慰藉)恐无。”张桂蓉说。

  现实强调物质赡养,忽视精神反哺

  29岁的成(化名)已有三年未回益阳桃江老家探视双亲了。

  四年前,成到岳阳某电器公司上班,并在岳阳娶妻生子。“婚前还每年回家一次,婚后就再也没回来过,”成65岁的父亲说,每次电话要儿子回来,“不是说工作太忙就是没路费钱”。

  本报联合大湘网调查显示,每月、每季度和每半年回家一次探视父母双亲的人数都超过了2成,而每年甚至超过一年才回家一次的人共占26.69%;仅有4.56%的受访者长期跟父母在一起。

  “中国式养老以家庭式养老为主,老人自我照料居多。”张桂蓉说。

  她在一项研究中随机抽取了132个样本,对外出的儿子和女儿每年回家次数分别进行测算发现,儿子和女儿每年回家一次的分别占62.9%和48.8%,少于一次的分别为12.9%和26.8%。

  “无论是外出的儿子还是女儿,大部分每年只是在春节放假期间回来1次。”她甚至发现,他们每年回家次数没有一个人会多于4次。

  在她看来,中国伦理中一直强调物质赡养,忽视精神反哺,“只要给父母钱,就表示尽赡养义务了。他们没有想到,老年人需要倾诉对象,特别是将子女作为倾诉对象。”

  原因社会变迁引起代际关系疏远是重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让子女忽视了对父辈的精神慰藉?

  或许这个案例能说明问题:南县人文洪(化名),20岁即到广东打工,结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因经济条件一般,一直在东莞某服装厂上班。父亲过世后,她已5年未回老家探视年近七旬的母亲了。

  本报调查发现,77.96%的受访者认为,子女无法做到“常回家看看”,是社会变迁造成的。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古训。但现在社会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时代,子代如果还固守这一传统,不远游寻求发展,家庭就会缺乏经济支持,自身也没有职业发展。”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刘峰认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带来的流动性加剧,正是造成子代无法对父辈考虑精神赡养的主要原因。

  在张桂蓉看来,文洪和母亲的关系,揭示了当代人的代际关系(即父子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正在疏远。而这种疏远,与社会变迁又密不可分。

  “过去,父辈将财产和生活技能传承给子代,父子之间的代际关系会非常密切。”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加剧,使父辈在生活技能的传承上对子代的影响大大削弱,这导致维系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削弱了,“父辈控制不了子代,子代对父辈的依存度降低,‘回家’观念也淡薄了。”

  不过她在研究中发现,82%的老人表示外出子女会给自己打电话。“现代通讯的发达,让外出子女与独居老人相互联系多了一种途径。”她说。

  对策首要对策是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其中约4成是“空巢老人”:城市独居老年人占49.7%,农村也达到38.3%;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城市每百人有18个,农村每百人有31个。

  面对数量庞大的孤独老人,怎么办?7月1日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增“常回家看看”条文,规定“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将属违法”。

  “基于中国人伦关系的考虑而进行的立法,是值得肯定的。”张桂蓉说。

  公众怎样看待“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本报调查显示,24.73%的人认为此举可警示不孝行为。

  但更多的人对“孝行入法”持保留态度:18.60%的人表示新法规定模糊,对“常”没有严格界定时间间隔,而42.33%的人认为可行与否要看制度是否配套。

  孝行入法能不能彻底解决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刘峰的答案是:不能。

  “要让老人有尊严地活着,除了立法,最重要的是需要向改革要红利。”刘峰说,社会应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让子代不需要远行千里找活路。

  张桂蓉认为,要解决中国养老问题,应加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建设,“上述三项制度得到保障的话,远行千里,频繁换城市居住,带父母一起生活都不成问题。”

  【专家说】

  可探索西方养老的“接力模式”

  口述: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张桂蓉

  整理:记者方兴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承。

  我国家庭一直延续“甲抚育乙,乙抚育丙;丙赡养乙,乙赡养甲”的模式,抚育和赡养都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这叫反馈模式(也叫反哺模式),与西方国家的接替模式完全不同。西方接替模式只有抚育义务,而赡养完全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责任。

  反馈模式讲的是父慈子孝,而父慈子孝体现的是中国式包容。

  我的一项研究表明,82%的老人生病时,主要是自己照顾自己,但依旧有86.3%的老人认为子女孝顺。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伦理脱离不了“父以子荣”。也就是说,父辈只要子女在外取得成就,给予自己一定经济照顾,即使不在身边也感觉给自己莫大的精神抚慰。在421家庭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除了健全父辈与子代之间“养亲悦亲、双重赡养”的家庭代际互惠,还应不断探索西方家庭养老的“接力模式”,使家庭、社区和国家成为养老支持体系的三大支柱。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