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晓星
今年4月,湖南洞庭湖一周之内死亡江豚12头、安徽安庆江段死亡江豚8头、鄱阳湖死亡3头。短短一个月,在长江江豚的三大生存场所,竟有23头江豚被证实非正常死亡。2008年以来,江豚每年死亡的案例都在20起左右,今年更是来势汹汹,一江二湖接连发生江豚伤亡事件。
在保护江豚的行动中,民间组织奔走于江豚死亡一线,为死去江豚“收尸”、解剖、分析死因,这股力量不可小觑。但是民间江豚环保组织保护因面临资金、人力短缺等掣肘,举步为艰,出路何在?
■江豚保护民间行动
一个月内便有23头江豚被证实非正常死亡,这一数字令人吃惊。
在洞庭湖、鄱阳湖,在安庆、南京等地,一些民间江豚保护组织积极行动起来,为死去的江豚“收尸”、解剖、分析死因。
但这一切没能阻止江豚的接连死亡,到了5月21日,今年确认死亡的江豚已达到33头。巧合而不幸的是,第一头和最新一头都是在南京下关发现的,且是哺乳期的幼豚。而那些死去的江豚,无一例外,都是“非正常死亡”,不少还是幼豚或者怀孕的母豚。
2002年7月14日,全世界人工饲养最成功的白鳍豚“淇淇”溘然长逝,长江鲸类保护工作者们十分悲伤。10年后,白鳍豚在长江唯一的近亲,也是全世界江豚种类中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长江江豚,似乎正在步白鳍豚的后尘。
网友“海翁伯”在他的博客“淇淇的天堂”中,详细记录了2009年以来,长江江豚历年的死亡记录。这个原本是给“淇淇”建设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博客在无意中成了民间江豚救护的“大本营”,关于江豚非正常死亡、江豚救护方面的文章,逐渐超过了关于“淇淇”的一切。民间环保组织、公益人士,在这里了解到江豚遭遇的生存危机后,又各自开始发声,呼吁并行动起来,以期留住“最美的微笑”。
“海翁伯”实名于江,是河北经济广播电台“绿色周末”栏目原主管。1997年与“淇淇”的相遇,使这位地道的河北汉子“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了对白鳍豚的救护、宣传等工作中。2002年“淇淇”离世后,他又决意为其著书立传。但于江没想到的是,当时他在武汉水生所白鳍豚馆看见的那3头黑乎乎毫不起眼的江豚,以后会成为他与长江鲸类结缘的另一种动物。
“1997年第一次看到‘淇淇’时,特别地震撼,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如此可爱的动物”,当然,触动于江的不是白鳍豚的可爱,而是白鳍豚馆中这头唯一的白鳍豚的孤独,“如此可爱,却又如此孤独,让我顿生怜爱之心”。但他“当时绝对没想到,这样可爱的动物,会在我们这一代就宣告灭绝”,于江认为,这是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
2006年进行的“长江豚类国际联合考察”,让江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1984年12月至1991年6月,中科院水生所曾对长江中下游的江豚进行过长时间的科学考察,观察后测算出当时长江及沿江湖泊中的江豚数量为2700头左右。但2006年的考察结果却是:长江干流分布江豚仅有700头~900头,加上鄱阳湖和洞庭湖两个湖区的江豚分布的数量,估计整个长江江豚种群约有1200头~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即使乐观估计,也不过1800头左右。
正是这一结果,使于江意识到,当年认为不起眼,不会存在生存危机的江豚,正在步白鳍豚的后尘,有可能让我们这一代人再次看见另一场悲剧的上演。2008年开始,于江的博客“淇淇的天堂”中,开始出现有关江豚“意外死亡”及考察、救护等方面的内容。几年过去,连于江自己也没想到,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博客的主体内容。而每一次记录江豚的死亡,都是一次揪心的伤痛。
2008年20头、2009年21头、2010年19头、2011年21头,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意味着这种在长江流域生存时间远超人类的水生生物物种,正在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搁浅、轮船轮机撞伤、违规捕鱼误伤、毒害、饥饿……死亡原因不一而足。于江每一次都尽力搜集这些江豚死亡的报道,图文并茂地记录每一起能找到确切信源的江豚死亡事件。
于江的努力,唤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特别是近两年来,大凡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江豚死亡事件,总有科研人员、网友等在第一时间联系他,向他提供照片、解剖资料、死亡原因分析等材料。博客“淇淇的天堂”也成了最不官方的关于江豚死亡的“官方发布站”。
随着博客影响的增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加入到江豚的保护工作中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和石首、新螺、铜陵国家豚类保护区、安徽大学环保科技协会、芜湖生态中心、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80后公益导演乔乔等,都先后投入到了江豚保护的公益宣传中,其中不少机构,更是江豚保护工作的积极实施者。
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越来越多的江豚死亡事件发生。截至5月21日,于江统计的2012年江豚“意外死亡”事件已达到36起,其中不少还是怀孕母豚。但是,让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个数字,不久就会再度更新。
■资金成为最大掣肘
在洞庭湖畔也同样活跃着一支保护江豚的民间组织——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这也是洞庭湖唯一一个专门保护江豚的组织。
“(与江豚)10年共存亡,现在都等不到10年了。”湖南日报驻岳阳记者站记者、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徐亚平深思地说。
徐亚平关注到江豚的锐减,是在去年8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官员韦宝玉找到徐亚平的电话,徐亚平至今都清晰地记得电话中所谈的内容,“洞庭湖江豚以每年15%的速度减少,其死亡速率远高于其他区域;目前洞庭湖只剩100多头。”韦玉宝知道徐亚平一直在关注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也很喜欢江豚,希望他能做点什么。
“我知道,天降大任于我矣。必须立即行动。”徐亚平说,“那天晚上,我喊儿子谈话:男子汉当爱国、爱环境、爱动物、爱江豚,明早4点起床,一起下湖,想办法抢救江豚。”
自此,徐亚平的记者生涯里又多了一项特殊使命:为子孙守护江豚!
他开始不断下湖巡逻;不断挥笔呐喊——《洞庭江豚,你在哪里?》、《有多少鱼种可以重生?》、《拯救“水中大熊猫”》。他认为:江豚数量比大熊猫少,所以更珍贵。
有人说,现在的徐亚平更像一个斗士。其实,他很脆弱。在创作《人民日报》副刊发表的散文《为一头”猪”发表宣言》时,他无声地哭了,泪水落在键盘上,揩都揩不干。
就这样他长期为洞庭湖的江豚保护奔走呼吁,并乐于向人讲授保护江豚的重要性,他因此自嘲为“祥林嫂”。
在徐亚平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江豚的队伍中来。
比起徐亚平,洞庭湖渔民何大明更早开始关注江豚。何大明祖祖辈辈都是洞庭湖上的渔民,看着渔业资源越来越少,他便自发组织渔民在湖上进行巡逻,因为没有执法权,何大明只能对非法捕捞者进行劝导,或者打电话给渔政(部门)、媒体。”
为避免被人指责,何大明等巡逻渔民还卖掉他们的渔具及部分渔船,只剩下三艘渔船供巡逻之用。而巡逻的费用,则是由这些渔民自掏腰包。据了解,仅去年巡逻就花费了5万元。
身为协会副会长,何大明说,巡逻队是民间组织,没有行政执法手段,碰到上述违法现象,只能靠嘴皮子和人死磕。
“我们过去靠捕鱼为生,现在没有什么鱼捕了,靠着良心,来保护江豚。”巡逻队员范钦贵介绍说,巡逻的主要对象就是打渔的高科技,他说的高科技,就是海网、迷魂阵、围网等违规捕鱼手段。
按照规定,14名巡逻队员3人一组,晚上多加一个人,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10点半,两班倒巡逻,不论春夏秋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志愿者夜以继日地义务加班加点工作,几乎没有节假日;有的志愿者甚至因为保护江豚在巡逻回来的路上被人殴打致伤。
40多个志愿者在宣传与巡逻上投注了巨大的精力,尤其是此次12只江豚集体死亡后,徐亚平每天轮轴转,持续工作15个小时以上,经常深夜1点还在巡湖。
苦点累点在这些志愿者看来都不算什么,但在实际工作中,徐亚平的民间协会组织处境尴尬,举步为艰。徐亚平说,民间组织没有执法权,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一整套机制维持协会的长期运行;再者,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护江豚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民间组织压力很大,“工作开展难度很大”。民间组织,没有政府补贴,协会收入全部来源于会员的捐献。人力、资金存在很大缺口,至今没有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一分钱的扶持。
目前,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完成投资104万元,大都挂欠,处于严重负债状态。队员孙孝喜告诉记者,他们一天的补贴是5块钱,只能买点面包吃和矿泉水喝。现在,这些曾经是渔民的巡逻队员,在离岳阳楼不太远的慈氏塔下,合伙开了间餐厅,希望通过它来补贴协会的开支。
民间保护的资金问题同样困扰着鄱阳湖的江豚保护。江西师范大学蓝天环保社团2011年暑假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使者行动”的资金支持下开展了主题为“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的暑期实地调研。江西师范大学蓝天环保社团志愿者李萧向记者介绍说,在他们的调查中,49%的被调查者不捕鱼,51%的捕鱼者主要用迷魂阵和虾笼捕鱼。由此看出绝大多数渔民使用迷魂阵、电打鱼等非法捕鱼方式,甚至使用毁灭性的毒鱼方式作业。
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与大雁、天鹅、野鸭等候鸟物种相比,大部分渔民对江豚这一珍稀物种的认识还不够。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
自2010年开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就明确加大了候鸟保护的经费投入,加强宣传工作和保护监测体系建设,进行湖权界定、成立江西省联合保护委员会、建立候鸟保护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等,而与之对应的江豚保护工作则明显薄弱。
李萧向记者无奈地表示,由于受资金等的限制,他们今年将主要选择本地的同学进行调查,而这些同学的家大部分位于鄱阳湖南部湖区。为了弥补活动地的缺陷,他们将与另一支湿地使者队伍——江西财经大学绿派社开展合作。绿派社主要活动地点是在北部的都昌等地,他们将进行信息共享,共同绘制出鄱阳湖江豚生存绿地图。
■专业机构亟待建立
据了解,早在2001年,农业部就制订了《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目前,长江中下游已有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建立了6个江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3个: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湖北洪湖新螺段保护区、安徽铜陵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江西鄱阳湖保护区、江苏镇江保护区;市级保护区1个:安徽安庆保护区。
2005年,农业部拨专款350万元要求建立岳阳东洞庭湖长江江豚市级自然保护区。据了解,国家下拨的专款已到位,并购买了执法船只、车辆、办公设备等,可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因此保护区还没有真正运作,也没有通过农业部验收。
由于当前缺乏专门的江豚保护官方机构,渔政部门除了江豚保护外,还要负责执法检查、渔业资源统计等,工作压力较大。
在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看来,鄱阳湖江豚保护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现在渔政部门对江豚的保护相当于‘救火员’。”
戴年华认为,鄱阳湖是拯救江豚的最后避难所,要加强科研监测,深入研究鄱阳湖江豚及栖息地生态环境,提出科学保护管理对策。同时,建立鄱阳湖江豚保护网络体系,提高湖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保护行动,组建江豚保护志愿者队伍,形成政府部门、科学家、公众联手的保护体系。
面对社会对江豚的关注,岳阳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起来,组建了“洞庭风雷”行动领导小组,打击违法行为,这让徐亚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