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2013高考特别策划:无高考 不青春>正文

高考过度关注:为孩子着想还是社会心理畸变?

A-A+2013年6月27日09:42新华网评论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强烈,甚至有些过度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言听计从、百般呵护,老师对学生苦口婆心、千叮万嘱,就连商家也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推出花样繁多的产品和服务,媒体更是进一步推波助澜,不惜版面对如何应考进行“集中轰炸”。

  重视高考无可厚非,然而不少学者认为,过度关注高考背后,折射出整个社会心理的畸变。缺少正确的人才观念和人才价值评估体系,很可能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家长“护考”:上树捉知了、当街拦汽车

  早在复习迎考时,不少家长就开始准备各种补脑、补血口服液,给孩子增加营养。到考前几天,更是忙前忙后,贴身"服务",有的提前下班照料孩子的起居,有的干脆向单位请假,对孩子全程跟踪,生怕孩子这几天没吃好、没睡好,影响考试发挥。

  临近考试,家长对周遍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在南京一家媒体的热线记录中,有家长建议火车在夜间通行时不要鸣笛,因为声音太吵,会影响到孩子的休息。而由于住宅附近的噪声问题产生抱怨和纠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去年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时,为防止汽车通过影响考生发挥,南京一个考点就发生过家长手拉手堵住交通要道,不让汽车通行的事件。而据考务人员说,其实马路与考场之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影响不是很大。

  另外,据一些高考巡考老师讲,有个别家长竟要人想办法把学校附近大树上的知了捉掉,以免吵着孩子考试。还有家长甚至打电话到机场,要求考试期间飞机停飞,让机场工作人员哭笑不得。

  媒体大战:营养专家齐上阵高考名师预测忙

  进入五月份,全国各地不少媒体就已经开始将焦点对准高考这个热门话题了。你登一个通栏,我就登一个整版,你请名师押题,我就找营养专家教你如何搭配饮食,总之想方设法跟高考挂上钩。

  记者随手翻了一下近期的报纸,“高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翻不了几页,跟高考相关的新闻信息就会频频映入眼帘,诸如“考前冲刺……名师盘点高考”“高考手册”等,标题做得比平常更为显眼。

  在媒体竞争相当激烈的南京,不少报纸在考前很多天便不惜版面大量刊登高考模拟试题。据了解,一家报纸最多的一天刊登了整整16个版的高考模拟卷,涉及了所有的高考学科。一些名校的教务处长、名教师、考点主任等在考前就纷纷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名校的预测试卷也纷纷登在了报纸显眼的位置。有的报纸甚至开设了噪音举报专栏,专门刊登各地的噪声指数标准。

  对于媒体,一位考生家长的话很值得深思:“对于报纸,我是既爱又恨,特别是高考前这一阵子:看吧,只要有名师讲解测评的,我就想让孩子做做看,有做不出来的,我心理又很难过;不看吧,万一有的题目考到了,岂不是很亏?”

  “我天天按照报纸上的专家推荐食谱准备饭菜,但还是不太放心,因为有时候几家媒体讲得还不一样,总想着会有哪方面的营养跟不上,为这我操了不少心。”一位姓周的母亲向记者抱怨。

  过度呵护引发深沉思考温室花朵如何成为参天大树

  今年全国约有800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这些孩子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关心和精心呵护下走进考场。然而,这种过度呵护下的高考能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不少专家对此提出疑问。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系主任杜文东教授认为,这种过度的呵护,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能承受各种压力、敢于同生活进行抗争的人才。因为抗压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

  杜文东说,中国的小孩是被捧在手里长大的,我们的青少年承受压力的能力还很欠缺,不少学生到大学后表现出抗压能力、交际能力不够。其实,素质教育不是大学的任务,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贯穿小学和中学。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素质的培养,到大学后实际上是在补课。

  “把高考当作一个平常的考试来处理,其实根本没什么问题。大惊小怪的没必要,高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要相信老师、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经验,一如既往地处理好。”杜文东说。

  广西教育学院学者梁秀清的调查表明:超过70%的城市考生在家长陪同下步入考场,超过90%的考生填报志愿时依靠家长的选择。“这与独身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家长过分关心孩子成长的顺利程度,而不是着眼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判断、自我决定能力密切相关。”

  梁秀清提出国人“富不过三代”的谚语,与教育体制和中国传统有密切关系。“从长远上看,过度呵护同时也就意味着过度剥夺,失却了接受风雨洗礼机会的温室花朵,最终很容易在风浪中折戟。

  “过度关注”滋生社会畸变心理高考腐败产业链屡斩难断

  不少专家指出,社会对高考的这种过度关注,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病态,把高考当作孩子唯一的出路,认为除了在此一搏之外,别无他途。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学农教授认为,不管正不正常,它客观存在了。对这种现实存在,我们更应该从深层次上找原因。

  “一是望子成龙,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好,这无可厚非;二是文化的原因,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大都抱着‘教育出人头地、高考改变命运’的思想。不光城市,农村也如此,虽不是买补品、住高考房,但也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比如不让孩子做家务等。社会地位的高低、社会资源占有的多少,还得由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于是就出现‘两难’:一方面,家长知道这种过度关心已经演化成一种病态现象;另一方面,他们明知这种病态,却还不得不这样做。归根到底,这是最深层的原因。”李学农说。

  过度关注甚至成为认同、滋生高考招生“灰色地带”的心理温床。2004年北航发生的10万元钱购买一个招生指标的计划,就暴露出目前教育界令人触目惊心的“腐败产业链”。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认为:无论是远程录取还是校长点招生,离不开的就是一个“钱”字。高考压力如此之大,学生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对此都会不惜重金。尽管屡屡有人深陷泥潭,遭受牢狱之灾,但腐败产业链还是难以斩断。

  李学农认为,社会需要的是有责任心的公民,父母爱孩子,无非就是希望他以后成为有价值、有能力的人才,该怎么爱?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失去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品质。“‘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做父母的,如果真喜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为孩子的将来打算,他们要的是自由地搏击,而不是过度地呵护。”

  教育专家认为,对高考的过度关注,关系到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高考,高考是否是培育人才的“华山一条路”?除此之外,我们难道就没有别的途径了?事实证明,培养人才有多种路径,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没上大学也不一定就一事无成,其实历史上不少成名的大家都是落榜生。

  学者陈雄章认为,过度关注高考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培养观念出现了问题。他说:“未来20-50年,中国立足世界竞争舞台的将是民族的创新性、个体的创造能力,目前着眼于应试教育的

  培养体制很难赋予人才真正广泛的成长空间。这将削弱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