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有些父母比孩子更紧张。
1.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重庆一中带过多届高三毕业班的高中数学老师邹发明提醒,“临近高考,有些孩子容易情绪波动,家长的过分关心只会让他们心生不适。”邹老师建议家长私下跟整天与孩子相处的老师交流,根据孩子的性格、当前的状况,来制定适合双方沟通的方法。
重庆市新思维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关馨则建议,家长在这个阶段不要唠唠叨叨,不宜对孩子学习成绩过多关注。另外,家长应注重加强和孩子的沟通。“这种沟通要注意技巧。家长和孩子沟通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状态,帮助孩子转移焦虑的情绪。另外,家长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能从另一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过高的期望一般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稳定考试心态。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身心,劳逸结合。”
2.当好临时演员
“不要要求孩子一味地学习,可以在饭桌上、散步时跟孩子随便聊天、谈心,说一些鼓励的话,但要避免谈及分数这种会给孩子压力的敏感话题,也不要和其他孩子做比较。如果实在要比较,就和学习水平旗鼓相当的孩子比,总结缺点,学习优点。”家住渝北区冉家坝的周晓敏夫妻是“过来人”,去年这个时候他们的儿子也在备战高考,如今已是重庆大学学生,这是他们的经验之谈。
周晓敏坦言,当时他们比儿子还紧张,但在他面前都会抑制住焦虑,“我和他爸就像演员一样,每天假装轻松地跟他交流,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他。”
3.切忌封建迷信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经常烧香拜佛,甚至请“高人”指点,搬家迁宅。这些都是家长缺乏信心,自我焦虑的表现。这些封建迷信的作法不但不能帮助考生,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如搬家改变了平常习惯的环境,不仅在生理上不利于考生最后的冲刺复习,在心理上也给考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并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给考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暗示,让他们产生侥幸心理。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备考环境,让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考取好成绩。
4.考后不宜过分宽容
作为家长,高考过后,大都会对孩子放松要求。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导致对孩子的管理出现空白,很容易发生危险。
根据往年对高考考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后考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从原来的13小时下降为不到1小时,超过25%的考生高考后不再看书。许多家长也由考前的“严格监管”变为“宽容放纵”,一些考生完全改变生活习惯,不分昼夜地上网、疯玩、聚会甚至酗酒。
其实,考生高考后应适度放松,科学调整,不能彻底打乱生物钟,否则易对身体造成损害。因为从复习、高考到等待录取通知书这个阶段,考生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考后如果骤然过度放松,不合理安排和调整生活,甚至完全不学习,容易导致暑假后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形成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适应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