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湖南财经>正文

李礼辉:中行一直在改革转型

A-A+2013年4月1日10:05中国金融杂志评论

  记者:非常感谢李行长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您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李礼辉: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我来说是一份责任,是一份信任。我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金融业的发展环境。作为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我很关注金融业的经营环境,这对金融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国1995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2003年底修订了一次,《商业银行法》对于保证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要看到,2004年我国启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来,金融市场发展非常快,我觉得有必要对《商业银行法》做一些修订,以适应目前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制环境。

  《商业银行法》的修改可以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建议进一步放宽,比如电子银行、代客理财、企业债券承销和投资等。第二,适度放宽对银行跨业经营的限制。客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需求,也会有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的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服务的水平和能力,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允许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做综合经营的业务,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的服务。但是,综合经营本身要注意风险管控,建立“防火墙”制度避免风险传递,还要防止监管套利等问题。第三,监管方面。这几年我们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制度,但主要是在法规层面,比如银行的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等。有必要将其纳入《商业银行法》。另外,有些具体的监管规定随着现在环境的改变也应做一些修订。

  二是中国金融机构需要培育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中国银行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全球经营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家银行仅仅在国内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是不够的,需要培育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银行业包括整个金融业的风险管理。目前,全球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欧洲债务危机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会面临更多风险。

  记者:近些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转型,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中,请您勾画一下中国银行战略转型的路线图。

  李礼辉:实际上,中国银行自启动股份制改革以来,一直在改革、转型。中国银行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以前是传统的国家银行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能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这几年我们不断在改革。银行的机制改革、转型发展、管理提升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把今年以及今后这一段时间中国银行的转型路线确定为八个字:转型跨越、变革图强。结合中国银行的实际,我们会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第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内生动力机制。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率的内生动力机制,包括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等,提高各个业务单元,包括分行、海外机构和附属机构的发展动力、活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第二,加快业务转型。一是客户结构的调整。在公司客户方面,中国银行目前的信贷资源配置还是以大型客户为主,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大、中、小、微更加均衡的客户结构。经过研究,我们确定了大型企业金融、中型企业金融、小型企业金融和微型企业金融四种经营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四种经营模式更好地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中型企业金融、小型企业金融和微型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提高这类企业贷款在所有贷款里的比重。而且,这样做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大型企业具备直接融资的能力,可以发企业债券、做短期融资以及超短期融资、发中期票据、IPO等,它们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在减少。商业银行如果不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很被动。所以对大型企业,我们希望为它们提供综合性多元化配套金融服务,逐步减少大型企业信贷资源配置的总量和比重。把这块资源腾出来,多往中、小、微型企业方面配置。中、小、微型企业风险比较高,但只要我们风险管理的能力达到了,依然可以提高我们的收益水平,同时也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个人客户方面,我们希望为中高端的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能够保证对普通客户的服务品质。比如,对一般客户,我们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为他们提供标准化的银行服务,做到方便、快捷;而对中高端个人客户,根据他们在理财、金融资产管理以及出国金融等方面的需求,我们将提供更多个性化的高附加值的服务。

  二是业务结构的调整。过去商业银行以信贷业务为主,业务结构也体现在银行收入结构上。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还是占较高的比重,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是比较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25%以下,有的只有20%左右;中国银行是最高的,也只占30%左右,低于国际一流银行平均水平。总体上,我们在信贷业务方面投入的资源比较多,对其他业务的投入不够。我们正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在收入结构方面从以利息收入为主转向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

  第三,突出优势。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讲,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一家银行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做得最好,但是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具备优势,这样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中国银行的传统业务特点,我们希望进一步强化中国银行的国际化优势,另一方面是综合经营优势。中国银行除了商业银行业务以外,还经营投资银行、保险、基金、飞机租赁等业务。这几年中国银行在这几个方面做得都很好。比如投资银行业务,中国银行集团所属的中银国际是中国商业银行里投资银行做得最好的一家。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中银航空租赁公司是中国银行全资附属公司,中银集团并购这家公司的时候它在全球排名第11位,现在排名第5位,是全球最好的飞机租赁公司之一。中银基金目前在银行系基金里业务总量已排名第二。这些多元化业务平台也是中国银行的优势。

  记者:中国银行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今后还会在哪些方面加快国际化发展?

  李礼辉:国际化是中国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我们希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这一优势。在中国银行的总资产中,海外资产所占比重为23%左右,而在营业收入等指标上,海外占比也在20%以上,这些在国内银行业里都是最高的。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实际上是两个大趋势:一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会更深,中国企业、居民更多地“走出去”;二是人民币跨境业务会有更大发展。中国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对银行国际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分析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战略措施,也考虑了中国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在未来五年,中国银行要把海外业务所占比重提高到30%左右。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快,金融业成长的速度也快。海外业务要提高比重,是个很艰巨的任务。但是对商业银行来讲,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银行,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必须提高海外市场的业务、资产配置和收入占比。这是中国银行的目标。

  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会扩大在全球的布局。截至2012年末,中行海外机构已达613家,覆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36个国家,并通过中国业务柜台,在阿曼、加纳、秘鲁、芬兰、土耳其、乌干达等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与179个国家和地区近1500家外国银行建立了代理合作关系。未来三到五年,至少还要在2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其他一些地方将设立代表处或工作组,加上中国银行的业务柜台,我们可以在全球8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开展金融业务。

  另一方面,就是银行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服务能力、全球管理能力和全球支持能力。所以,我们致力于建设中国银行的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特别是全球公司客户服务能力,建设全球管理能力特别是全球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全球支持能力,我们的运营中后台支持包括信息科技系统也必须是全球化的。

  在国际化的主要业务方面,中国银行有两个重点:一是为“走出去”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为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大力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记者:刚才您谈到银行国际化要具备更好的管理能力,那么中国金融业“走出去”还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李礼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很好地总结研究。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战略性。任何一家银行、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要“走出去”,一定要把自己的战略想清楚。国际化对你的银行来说有哪些战略意义,如何进行战略布局,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二是讲效益。在符合自身战略意图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必须注重经营效益。效益目标不一定是短期的,一两年投入不一定就有产出,但是中长期必须达到效益目标。三是要有足够的能力。要有管理能力,要有人才,如果派出去的人对当地环境不熟悉,不了解法律法规,海外经营管理做不到位,那是无法办好银行的。

  记者:请您谈谈人民币跨境业务给中国银行带来了哪些机遇?中国银行以及中银香港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做了哪些积极尝试?

  李礼辉:人民币跨境业务是个大趋势。中国与全球各地的经贸往来量越来越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之一,也已成为全球主要对外投资国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应该有很好的前景。

  任何一个货币能跨境使用,首先,它必须是一种稳定可靠值得信赖的货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近十年的经济增速都在9%以上。未来五到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这就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当然,人民币要变成国际货币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它必须可自由兑换。今后几年要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这个条件也在逐步具备和完善。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对商业银行是有要求的。一是要求银行有客户基础,包括企业、个人和银行同业往来的客户基础。二是要求银行有足够强的清算结算能力。三是要求银行具备很强的技术网络支持,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具备优势。相对于外国银行来说,中国银行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比如更加了解中国市场,拥有更多的中国客户。至于清算结算能力,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量2012年超过了2.78万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4.66%。中国银行在纽约美元清算市场交易量排名第11位,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国银行都是当地人民币的清算行,受到业界广泛认同。

  以台湾为例,2012年两岸贸易总额为1689.6亿美元,台湾贸易顺差954亿美元。这么大的贸易额,如果其中有一半采用人民币进行清算和结算,将会给两岸银行业带来可观的业务量。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的定位是为台商提供服务,包括大陆台商,也包括到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台商。2012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台北分行获准担任台湾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今年2月6日中国银行对台湾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全面启动,截至3月5日共28天时间办理人民币清算业务共计4500多笔,每天300笔业务,总金额超过102亿元人民币。

  记者:2011年开始,中国银行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金融机构,这给中国银行带来了哪些挑战与机遇?

  李礼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是2011年G20戛纳峰会上提出的,每年评估一次。2011年全球有29家银行入选,2012年有28家,中国银行都在其中。2011年中国银行排名第28位,2012年上升到第22位。

  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有几个维度的标准,包括银行规模,与其他银行的关联度,以及在某类业务或市场中的可替代性。重要标准是银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关系到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需要具备额外的抵御损失的能力。比如,这些系统性重要银行在满足最高的附加资本要求之后,还必须额外满足1%的附加资本要求,这就使一家系统性重要银行可能面临最高3.5%的附加资本。在这方面中国银行都已经具备。

  对中国银行来讲,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它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一是可以提升市场形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准入上,如开设分支机构就会更容易。二是可以促使中国银行提高国际化、多元化的经营水平。成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规模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比如美国纽约梅隆银行,资产规模不是最大,但是它的托管等业务在全球市场有重大影响力,因而也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三是可以促进中国银行海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2012年,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再创新高,达到2.4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量达2.78万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同业领先地位。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