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发挥省委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也在专职副书记分工上进行了多种尝试。最明显的表现是,最近几年,省委专职副书记在分工上出现了更为多元、更丰富的“兼职化”、“实权化”倾向。比如,兼任政法委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甚至政协主席等重要职务。
随着时间推移,省委专职副书记“兼职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今年4月下旬,已当选北京市政协主席的吉林卸任市委副书记职务、其“空缺”由吕锡文接任,这也使得持续了3年多的北京市委专职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的格局结束。
“虚衔”与“实权”的辩证法
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恐与中央对高级领导干部丰富履职经历、完善领导治理经验的要求相关。《南风窗》对近几年新晋省级专职副书记的履历分析发现,以下三种职务是专职副书记的主要来源:重要城市(省会、经济中心)的市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省政府常务副职。
可见,在升任省委专职副书记之前,这些干部或者缺乏党务部门的锻炼,或者局限于某些地域事务或条块领域、缺乏在更广阔的区域(如某一省份)领导的经验。而经过省委专职副书记岗位历练,则可有针对性地弥补上述短板。因此,作为省长“储备人才”和后备梯队干部,专职副书记的这段经历,也可看作是他们今后迈向更高岗位的“见习期”。这也是中国政治精英选拔录用不同于西方的一大特点:在升任更高岗位前,须经历实际工作锻炼、积累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
但是,在职权上,省委专职副书记看起来并不与其地位相称。由于不直接分管重要党务和政府事务,多数省委专职副书记最常见的角色就是担任所在省份的多个议事协调机构(如省某领导小组组长)或者临时机构(负责处理某棘手突发事件)的负责人。因此,外界通常将该职位看作是“位高权不重”的“虚衔”。甚至有人将这段经历视为“坐冷板凳”。
从表面上看,省委专职副书记通往正省部级,仅“半步之遥”。但要顺利迈过这“半个台阶”,往往要历经各种考验。最近几年,中央对省长、省委书记的提名人选中,大多是按照干部的政绩和资历,“顺位接替”或“交流任职”。因此,对于专职副书记而言,经历多岗位、多地区的磨砺,积累多重执政经验和履职体验,也是执政党“培养干部”的路径之一。据《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