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就在22天前,芦山7级地震再次重创巴蜀大地,让我们的纪念愈加沉重。这是医治创伤的五年,是重建家园的五年,更是重塑国家和社会危机应对能力的五年。而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对五年来这些努力而言,无异于一次考试。面对一轮又一轮的严峻挑战,我们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有待弥补?
[紧急救援]
进步:更快更专业更科学
芦山震后10多分钟,四川省就启动了应急预案;仅28分钟,第一批救灾部队已动身赶赴灾区;50多分钟,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启动,工作组赶赴灾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震后24小时,来自各种媒体的呼声,不再像汶川时期那样鼓励大家赶赴灾区,反而呼吁“少去”。因为救援是否有效不在于人多少,而在于是否专业。理性背后,凸显的是成熟。
忧思:救灾通道堵塞再度上演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爱心大拥堵”:
震后芦山县城车辆超负荷5到10倍,大多堵在通往重灾乡镇途中。五年前曾发生救灾通道堵塞的窘境,这一次再度上演。一个原因是,满载志愿者的社会车辆与救援救灾车辆争路,管理方不得不强制限行:“请为生命让路。”
建议:统筹民间救灾力量
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认为,“爱心拥堵”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大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调机制不足、调度考虑不周,如何统筹民间救灾力量,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效率仍待进一步破题。
[防灾减灾]
进步:更坚固与更从容
在芦山地震重灾区,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公共建筑中,严重破坏的只占3.8%。而汶川地震前修建的公共建筑,严重破坏的占到了39.6%。
4月18日,四川省举行了为期两日的地震救援演练,涉及成都、乐山、雅安等地。两天后,芦山地震发生了。尽管通讯一度中断,外援难以迅速到达,但演练的内容立即派上了用场,灾区按部就班地展开了自救。
忧思:整体抗震水平偏弱
芦山地震造成雅安灾区大量城镇居民住房损坏,严重破坏、倒塌或损毁的城镇居民住房共计4.95万套。
部分民众的避险意识仍有待加强。芦山地震发生时,一些曾经历汶川地震的市民还是惊慌失措,许多人向楼梯间跑去,甚至出现情急跳楼的情况。
建议:向高标准看齐
在同样地震多发的日本,建筑抗震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钢结构比例以及房屋使用年限、单位建筑面积用钢量、受力钢筋强度,都远超我国。日本防灾演习的覆盖面更广,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多位专家指出,全面提高防灾水平难以一蹴而就,但血的教训警示我们,理应进一步把握好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向高标准看齐。
[心理救援]
进步:灾后心理援助步入正轨
我国大规模灾后心理援助起源于汶川地震。此后一年内,超过4000名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参与了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五年来,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盈江地震、彝良地震,心理援助都被明确纳入灾后重建计划。中科院心理所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灾后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约有54.5万人次接受心理服务。
忧思:援助队伍专业水平较低
但是,由于心理援助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也凸显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组织管理经验积累不足、心理援助队伍专业水平较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心理援助起步较晚。美国1978年出台了《灾难援助心理辅导手册》,心理援助被列入联邦紧急事务应急预案。新加坡于1994年建立了国家应急行为管理系统,包括为经受灾难的人群提供心理服务。
建议:完善灾后心理援助法规
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灾后心理援助法规,制定《国家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预案》,建立统一的组织和执行机构,大力推进心理援助专业人才培养并建立专业人才储备网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灾后心理援助的有序和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