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听会】
杜绝打官司“明赢暗输”现象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陈亚静)连日来,代表们结合审议“两高”工作报告,围绕优化经济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避免“案子一办拍屁股走人”
“赢了官司却赔了时间、赔了钱。”不少代表提到了“诉讼难、执行难”的问题,大家认为这是社会各界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继续下大力消除。
“企业打官司最怕拖,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不说,员工发不出工资,还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赖小民代表认为,司法程序固然是严肃的,但通过机制创新仍然可以挤出“时间水分”。例如,在经济、刑侦类案件中,可以按照涉案金额大小、犯罪性质轻重等进行“分档”,明确受理或办结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杜绝‘明赢暗输’现象,还得从源头‘解难’。”罗祖亮代表建议,出台对办案质量的考核细则,把是否执行到位作为重点,对经办人员实行“倒查”和追责,促使司法机关从办案之初,就把执行问题考虑进来,避免“案子一办拍屁股走人”。
法官检察官要加速“职业化”
“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司法保障。”周建雄代表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国外的司法原则让不少人“呛了一口海水”。他建议,“两高”工作应紧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在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际劳务输出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援助和保障,帮助将风险降到最低。
“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是一条解决之道。”罗双全、李建新代表在发言中不约而同提到。他们建议,在司法改革进程中,法官、检察官“职业化”的步子还应迈得更大一些。法官、检察官等级不再与行政级别挂钩,面向社会进行选拔,针对服务不同领域的特性,把最适合、最有能力、社会最认同的人选出来;实现公务员待遇向职业化薪酬转变,将办案和提供司法服务的质量与收入挂钩;特别强调培养用经济学眼光看待法律问题的能力,把队伍建设从“人海战术”转到“精英战略”上来,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