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逾越的阻碍:庞大的迁移计划步履维艰
4月10日启动古城门票制后,凤凰县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县长蔡龙,整天都在为这件事情发愁。
30日中午,天下凤凰大酒店,在临时安排的媒体沟通会上,蔡龙也表现出对凤凰“涅槃”之路的担忧,“凤凰要转型,确实还面临很多阻碍”。
其实,从去年开始,凤凰县政府就开始规范古城内缺乏环保措施、安全性能不达标的餐馆等商铺,数家门店关张。目前,仅20余家餐馆继续留在古城内经营。
当地政府为了“让文化回归”,试图留住一些临江的客栈和已形成产业带的酒吧。“基本上在3~5年以内不会再动。”凤凰县委书记颜长文说。而家庭旅馆、餐馆和特产副食店等商户的“新家”则是民俗园或“烟雨凤凰”。
“民俗园等地将建成一个全新的功能区,今后我们还将整合旅游线路,引导旅游团到此游览。”针对商户普遍担心新城人气不足、生意做不走的问题,蔡龙认为市场可以进行人为引导。
“新的购物中心正在装修中,很快就将投用。”蔡龙说,政府对租赁户采取的是鼓励态度,以补贴和审批鼓励性项目的方式引导业态转移,“并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计划似乎都是“丰满”的,现实却总那么“骨感”。尽管有租户正在为“挪窝”填写相关表格,但仍有大量经营户表示不愿搬走。
凤凰政府也意识到转移的难点所在,除了尽快完善新城交通等基础设施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主要集中在资金补贴。凤凰县委宣传部提供给商报记者的文件显示,按照“鼓励目录”就地转型升级的经营者,政府将根据产业规模给予1万~2万元的资金扶持,并在两年内给予相关奖励。而古城内的商铺经营者如愿意迁入民俗园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可免一年房租、免两年税费。
补贴资金,很大部分来自日前将凤凰抛入舆论漩涡中的古城门票收入。凤凰副县长蔡龙表示,古城维护费中,50%用于古城资源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30%用于古城绿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剩下的20%用于对迁出古城的居民和商铺奖励,以及商铺转型、宾馆客栈升级等。
政府庞大的迁移计划,因旅游经营者的激烈抵制步履维艰。要逾越这层“阻碍”,显然比启动古城门票制更考验当地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