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高价低效,为何还能火爆
采访前,我没想到“少数人盛宴”的自主招生如此热门,在长沙市一中,报名最少的高三班级也有10%的比例,其中一个实验班几乎全班都报了名。但更让我未曾想到的是,费用高昂的培训班也挡不住众多“粉丝”。
自主招生的目的在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或为偏才、怪才提供另一个升学深造的渠道。所以,各高校考察的大多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考试的形式内容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按照培训班的章法和规定模式,“培训”出的只是一批批“众口一词”的“模范生”,与自主招生的初衷背道而驰,不见效自然显而易见了。
高价、低效却火爆的原因,我看还是一些家长、考生和培训机构本身对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在作怪。
幸而,采访中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培训有决定性作用。我们也不想看到,自主招生被异化成一次“小高考”。所以,当自主招生培训班没有了市场,那才是一个可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