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18日讯 “时隔两年,我重回岳麓山祖父杨树达墓前祭拜,发现香炉被偷了,供桌也被掀翻在地。”今天,国学大师杨树达之孙杨逢彬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258求助,“人心不古啊,就为了几个小钱,都偷到这份上来了。”
香炉、石凳都没了
杨树达墓位于岳麓山上。2010年被长沙市文物局通报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其孙杨逢彬今年57岁,在上海大学当教授,一家人常年不在长沙。今年春节期间,已经两年多没上山祭拜的他,带着后辈前去祖父杨树达墓前祭拜,却发现坟前的香炉和石凳都不见了,供桌也被掀翻在地。
18日,记者与杨逢彬一道前往杨树达墓。沿着岳麓山往知新村方向走到路的尽头,然后转入山路。虽然没有任何标识,杨逢彬还是熟练地带着记者拐弯,“以前身体好的时候,每年都会过来祭拜。”
很快,记者一行来到现场,墓上布满青苔,墓前的石凳被搬走,供桌被掀翻在地。万幸的是,墓的主体部分没有受到损坏。“香炉是石制的,很精美,我以前来的时候看到过,20多年前还有石凳的,也是块上好的石料,现在都被人偷走了,只有供桌太重,偷不走,就被掀翻在地。”杨逢彬心痛地说。
管理方:无修缮经费来源
在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文物科,负责人胡滔滔拿出2010年的资料图片说:“2010年,杨树达墓被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时,香炉和石凳等已经不见了,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现状,阻止它继续被损坏。”
记者问,什么是保持现状?“定时去文物点巡查,如果发现有石土崩塌等就要清理石土,恢复石凳等修复工作需要经费。”胡滔滔无奈地说,“修缮需要钱,我们没有经费来源,只能打报告。”
有着多年文物管理经验的胡滔滔说,最理想的修缮方法是:把每个文物点都通过一条水泥路引到主干道上来,“让人方便进去,也让更多的人知道。”■记者 曾韧
人物小档案
杨树达,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湖南省长沙市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直至1956年逝世;杨树达主要从事古汉语语法、训诂学及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在文字学研究上思路广阔,多有创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湖南师范大学的独立学院即为纪念他而命名。
互动
岳麓山深藏63处文物
记者从岳麓山景区文保名单上看到,山上共有6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以上的文物,以烈士墓居多,零星分散。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黄兴墓、蔡锷墓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蒋翊武墓、刘道一墓、陈天华姚宏业墓、禹之谟墓、焦达峰墓、陈作新墓、黄爱庞人铨墓、覃理鸣墓、爱晚亭、禹王碑、五轮塔、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翊武亭、萧劲光故居、林修梅墓、“长沙会战”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所旧址(含长沙会战碑)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舍利塔、刘崐涛墓、胡子靖墓、高继青墓、“印心石屋”石刻、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丁文江墓、湖南抗日警察纪念堂、程宣墓、谢祖尧墓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4处:(不含“长沙会战”第九战区炮兵指挥所旧址) 二南石刻;北伐阵亡陆军上校龚宪墓;陈明仁、谢芳如合葬墓;童健吾墓;杨卓林墓;彭遂良、彭昭墓;齐学启墓;余昭常墓;中山纪念林碑;易鼎新墓;任凯南墓;黎尚雯墓;张辉瓒墓;纪忠亭;归宿亭;笑啼岩;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抗日阵亡纪念碑;谭馥墓;李仲麟墓;易本羲墓;阎松年墓;长沙会战炮台;极高明亭遗址;仰云亭;刘人爵墓;董纯墓;清风泉;萧伟墓;龙均甫墓;杨树达墓;刘志高墓;万贵先墓;田广真墓;张辉瓒墓庐
如果您想前往观瞻这些文物,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258,我们将与您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