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之夜 喝酒吃鸡“桃园四结义”
“产业报国”的思想让梁稳根与袁金华、毛中吾、唐修国、向文波等人走到了一起,年龄最长、思想成熟的梁稳根自然而然成了“老大哥”。梁还在单身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了“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的豪言壮语。这离“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三一理念已十分相近。
工作一年多后,梁稳根等人提出一系列改革意见。厂长王福全对这几个“不安分”的年轻人颇为赏识。27岁,梁稳根当上厂里的体改委副主任(副处级)。随后,梁提出能否承包一个车间,推行改革自负盈亏,但没被准许。
1985年秋末,也就是向文波考取研究生与“同志们”离别几十天之后,梁、唐、毛、袁四人同时辞职,全厂哗然。劝导无效,厂里决定给他们除名。
在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晚上,这四个没了工作、没了户口的年轻人带着一瓶酒、一只鸡,来到工厂后山顶“桃园结义”:“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三一的故事就此开始。
1986年元旦,梁稳根得到消息,市场上一头羊可以赚20多元。
屡败屡战 求助恩师掘得“第一桶金”
于是,他们分赴湘西、常德、贵州这些产羊地,但等羊买回了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由于外贸部门取消了一个大合同,过了元旦羊价就会跌。贩羊以失败告终。随后做酒,也失败了;再做玻璃纤维,还是失败。
通过分析,梁稳根决定开发当时市场上一种很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料。1986年,梁稳根等4人凑了6万元,成立了湖南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经过许多的实验和失败,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终于生产出来了,他们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结果对方退货,原因是质量不过关。梁稳根向大学时的老师翟登科教授求助。在翟的帮助下,105焊条的研制终于达标。1986年9月,梁稳根收到第一笔货款:9000元。从十里外的邮局取回“第一桶金”,他们兴奋得把装钱的黄书包抛向天空,看着张张钞票悠然飘落,这些年轻人抱成一团,一个个热泪盈眶……
1991年3月,梁稳根带领他的团队走出闭塞的茅塘乡,来到涟源市。看到重工制造领域巨大的市场潜力,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入这个向来只有国企敢做的行业。同年,研究生毕业的向文波回到这个集体。1993年,梁稳根决定走出涟源,到长沙创立三一重工。
1995年,三一重工仅有一种产品混凝土输泵,性能不稳定,销售受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