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本土化落地一波三折,非议不少
有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我是歌手》的走红程度,一位导演透露,节目征集现场听审团开设电话报名通道后,每天接到的电话高达3000多个。据了解,节目以首播1.43的收视率飙升至2.06,部分鲜少再接商演的参赛歌手身价也随之翻涨,每周五晚有关节目讨论的微博数以万计。
2011年《我是歌手》在韩国MBC电视台播出后,从同期音乐节目中杀出重围,甚至吸引到韩国总统李明博现场观战,不过收视上却是高开低走。
不同于“好声音”从剪辑到镜头的全面克隆,湖南卫视购买《我是歌手》的版权时,MBC电视台内部都没有总结出详尽的操作指南,使得《我是歌手》在本土化移植过程中,遭遇不少非议。
节目从筹备、搁置,到再筹备,经过了一年半的漫长时间。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讳言,“出于两个国家音乐市场的不同,中国操作难度要比韩国大很多。”
对比 中韩两版大不同
1.真人秀分量
韩国版:除了舞台静演外,真人秀味道十足,歌手们接受任务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歌手之间对于现场发挥真性情的“调侃挤对”,笑星经纪人互相打探敌情乃至口头掐架,所有参赛者的个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版:真人秀分量削弱,歌手备战认真多过调侃,芒果名嘴团打破常态当配角,不见金句,表情夸张,现场观众常因情难自控,“哭泣姐”“便秘哥”就此走红。
2.任务挑战
韩国版:歌手每一期要接受挑战任务,比如“从30首上世纪80年代名曲中随机抽取演唱”“互唱彼此成名曲”“网友票选最希望你唱的歌”等。歌手们通过转转盘的形式抽取自己要挑战的曲目,被迫做出改变,靠颠覆性改编获胜的歌手颇多。
中国版:歌手自由选曲,总导演洪涛称,节目组曾做了各种选曲设置,但有些歌手档期太紧,最终不了了之。从前几场不难看出,歌手大打“保守牌”,节目悬念度不如韩版。
3.赛制弹性
韩国版:从录播到直播的形式转换,节目赛制也面临频繁改动。第二期节目中,韩国“国民歌手”金建模在投票环节惨遭垫底。在现场其他六位歌手一致要求下,节目组经过商讨,多给金建模一次比赛机会。播出后却引起韩国上下激烈反应,导致节目停播一个月。
中国版:除了齐秦险些退赛,节目赛制前后保持统一。增加了“复活赛”环节,为黄贯中、杨宗纬等重返舞台开辟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