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
从“闯关东”到南下株洲,踩过三轮车,擦过皮鞋
刘执柱的老家就在山东巨野,在那里,有他的父母和一个哥哥两个弟弟。
1974年,刘执柱离家打拼。按照他四弟刘执彦的说法,当时,因和大哥起摩擦被大哥打了,20岁的刘执柱狠狠地告诉家里人,“我这一去,混不出个名堂,就再也不回家。”
不过刘执柱说自己外出打拼,主要是为了想“吃饱饭”。
“地里黄黄的一片,北方的冬天里,连草都没得吃。呆在家里吃不饱,队(生产队)里给我开了介绍信,让我也像其他人那样,出去寻吃的去。”刘执柱说。
山东汉子都想“闯关东”。刘执柱记得当年过年的时候,那些从东北回来的年轻人,有的能带回一两百元,“这么多钱,在当时比登天还难”。他羡慕他们,一度央求着带上他一起去东北,但别人告诉他,就连自己出去也不能保证能吃饱,何况再带一个人。
后来,刘执柱独自爬上一辆货运列车,到了站后才知道到了河南洛阳。
当时一心想去东北的刘执柱,再爬火车,经郑州总算到了东北。“我也不知道到过什么地方,只记得天气比山东还要冷,连地上也睡不踏实。”刘执柱说,不到两个礼拜,他终于选择了南下。
经郑州、洛阳、武汉一路往南走,一路火车终于将他带到株洲。上世纪70年代的株洲,刘执柱的印象是连垃圾堆里能捡的垃圾也不多。“我到南区(现在的芦淞区)的垃圾堆里找东西,除了菜叶和鸡蛋壳,一点吃的都没有,捡到酱油瓶就拿去卖了。”
“我看现在流浪汉睡得都太好了,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桥底下可以睡?(上世纪90年代,株洲才有第一座跨江大桥)就睡在稻田里。夜里睡在不远的地方,一起流浪的一个人的烟掉在衣服上了,整个右手都烧着了,没钱去医院,就等着手臂一点点发烂,发臭。”刘执柱说。
上世纪80年代,株洲市区七一路到火车站沿线的运输生意蓬勃发展,刘执柱梦想着能有一辆三轮车,可以靠拉货赚钱。他爱抽烟,为了买车,有一年,他不抽烟了,一分钱掰成两瓣用。10月份,湘江河水冷得刺骨,他下河摸螺丝,2分钱一斤也卖、5分钱一斤也卖。
从这个时候开始,刘执柱开始有了不太稳定的社交圈子,“只要能吃饱饭,你就是不给我发工资,我也跑得比兔子还快。”
踩了好几年三轮车,刘依旧是独身一人。问他为何不打算在那时找个老婆,他说,自己都养不活,还要养个老婆,养不起。
但是生活再次开了刘执柱一次玩笑。一天早晨,他起床出门,发现三轮车不见了,车被偷了。
记者三次采访刘执柱中,只有说到这里时,他掉了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