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部分“出海”的中国企业将目光聚焦于更为落后的地区时,湖南医药企业们,却选择在欧美市场“觅食”。
“欧美市场,有人看到的是竞争,而我们看到的则是蛋糕。”湖南希尔天然药业有限公司(简称希尔药业)副总经理周阳峰如是说。
自信声音的背后,是湖南药企的无奈和彷徨。被迫从“madeinChina”变成“madeinUSA”,是“湖南制造”在欧美经常不得不做的选择。
本报记者吕琳瑗 实习生陈韵骄 长沙报道
美好的初衷
出海念头的萌发,源自于企业们对“蛋糕”的敏锐嗅觉。“madeinchina”虽只是一张标签,但在美国却意味着值得斟酌,只有染上“美国元素”,才能获得当地市场的信赖。生物类剂药有些成分的指数,中国标准甚至比欧美国家还高。
种种因素,促使湖南医药企业们走出去“觅食”。
市场的诱惑是第一块蛋糕
早在1996年,希尔药业已经开始从事保健食品的生产。“1996年那会儿,国人的消费需求大多还停留在温饱水平,对保健类药品没有过多需求。2005年,国内的保健类药品销售才渐渐兴盛。”周阳峰回忆道,“但在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我们的销售渠道已基本定型欧美是我们的消费主体。”
“当时我们产品一直走代理商路线,产品销路不愁,而真正产生去美国投资的念头,主要源于市场的诱惑。”周阳峰说,“一份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保健类药品消费国,占到了全球保健类药品消费的近40%。在美国,保健类药品的正确称呼是膳食补充剂,它们就像"水果蔬菜",是食品而非药品,60%的美国成年人都有每天服用膳食补充剂的习惯。”面对旺盛的市场,到2010年,湖南希尔天然药业有限公司美国分公司终于在美国的新泽西州成立。
无独有偶,同样的状况发生在常德的一家企业身上。2012年,湖南鸿鹰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美国投资项目刚启动,董事长李洪兵表示,“五年前,我们跟美国的一家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他们包销我们在美国的所有产品,产品自进入市场就十分畅销,随着五年合同的到期,我们决定自己直面美国市场。”李洪兵认为,对企业而言,直面市场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给“made in china”贴上美国标签
“madeinchina”只是一张标签,但消费者对它却有不同的理解。“按照美国法律,不管是代工还是自有商标,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必须打上"madeinchina",而美国人认为,"madeinchina"意味着值得斟酌。”周阳峰告诉记者,这种质疑,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溢价和市场接受度,中国制造还是美国制造,消费者接受程度相差迥异。其二,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大型商场,也将饱受挑剔的眼光。”在美国投资公司成立后,正如周阳峰他们所愿,这种“质疑”声开始减弱。“虽然我们只是在国内将药品生产成大包装,随后运到美国分装,但换成美国主体在做之后,市场则认为,产品有了"美国元素",将更值得信赖。”
境外投资可规避“标准差”
中国的标准,有时候并不意味着低要求。“我们公司的产品主要是生物类剂药,主要出口欧美,有些成分的指数,中国标准甚至比欧美国家还高,我们必须要采取两套标准的最严值。”在德国从事医药投资的湖南启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小姐表示。此外,国内生产出口的产品,也意味着更为复杂的检测程序。“在美国市场上,企业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自律,在美国生产的产品,只要按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自检,随后通过FDA的抽检,就可以销售了。而中国出口美国的每一批产品,在经过自检之后,还有中国相关部门的抽检,随后是FDA的抽检。”周阳峰表示,“与此同时,一款保健类产品的上市,通过FDA的认证即可,在中国必须经过两年的监测期。”
艰难的背后
在更为发达的地区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从国内派遣到国外的公司核心管理人员,与当地聘请人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沟通磨合期会比较长。
高昂的成本也给“出海”企业敲响了警钟。
文化体系的差异
“这是一个健全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我们能收获更多的信息,当然文化的差异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阻碍。”周阳峰告诉记者,“在美国投资,就必须在当地聘请科技、营销及公关人才,这也是汲取欧美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必由之路。而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总公司从国内派遣,由于文化理念差异,管理人员与聘请人员的沟通需要一段磨合期。比如,按照美国人的习惯,下班之后,就关机离开,而中国人则习惯将手头的事情做完,即使加班也习以为常。如果在下班后,叫美国人回来工作,他们会非常不高兴。”
高昂的运营成本
对于一个在美投资的企业而言,高昂的成本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周阳峰给记者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中等技术人员在中国的年工资大概是4万人民币,在美国,则需要支付4万到6万美元的年薪,仅仅是人力成本,美国支出就是国内支出的六倍左右,而劳动力成本作为物价构成的基础,产品责任险、广告费用、房租等等其它方面,都大概是国内的六倍左右。对一个企业而言,高昂的支出意味着更多的财务风险与压力。”不过周阳峰告诉记者,在利润额度方面,美国市场的回报也是国内的六倍左右。
[专家建议]
修炼好“内功”,不断“交学费”
“以资本为先导,通过合资、合作实现到境外生产,可以绕开贸易壁垒,逐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将是中国医药企业"出海"的一条捷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一直在为内地药企“走出去”鼓与呼。他说:“"走出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起步较晚。不少医疗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医疗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并非十分成熟,中国企业仅仅是“具备”对外投资能力。因此,对于境外投资,企业一定要谋定而后动。
复星医药国际部副总经理韩厉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中国制造"往往被贴上了低端的形象标签,但医药市场需要高、精、尖,中国制药水平与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鸿沟,在国际化道路中仍需不断"交学费"”。
高盛投资集团咨询总监何美坚也曾对媒体表示,海外市场非常重视“合规”,例如会计、营销模式等,这是中国企业“出海”时首先要修炼好的“内功”。另外与海外企业合作是否成功,还取决于双方是否拥有同样的目标、规划项目的可控程度、管理层是否稳定,以及能否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快速、灵活应变。
“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成为一个跨国制药企业,关键还得看企业的战略定位。除了产品质量是最基本的硬件外,资本融资占据财务成本的比例是多少,公司短期能否产生预期收益等,都是需要详细考虑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此外,中国药品企业必须遵守不同地区的“游戏规则”,闭门造车将很难获得国际市场认可。
记者 吕琳瑗 实习生 陈韵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