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集中供暖采用的是“地源热泵系统”,该系统在厂区范围内打井近百口,井与井之间串联,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箱”,为中央空调储存能源。夏季,“水箱”里冷的能量被“取”出,为房间制冷;冬季则从“水箱”“提取”热能,为房间采暖。
据统计,比起普通的中央空调,“地源热泵系统”可节约40%至50%的电费。
利用湘江水打造“自然空调”,湘江风光带酒吧街也实现了集中供冷暖。
酒吧街共有6栋建筑,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这些建筑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夏季将房间热量“取”出,释放到水体中,从而为房间制冷,冬季则从水体中“提取”热能,为房间采暖。该系统运行费用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40%至60%。
河西丽景滨江小区也采用了水源热泵、蓄能等技术,将湘江河水携带的能量转换成冷暖资源。“全天24小时暖气全开,相比空调,我家每月可节省200多元。”小区居民史启志欣喜地说。
市住建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市已有13处建筑和小区在使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系统,另有8处在建,总面积逾91万平方米。
集中供暖“两型”路径,不是奢谈
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集中供暖。在专家、政府部门看来,是一条可行路径。
“目前,掘取地表水、土壤里的能源向建筑‘三联供’(供冷气、暖气、热水)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株洲13处示范工程稳定运行就是明证。”邓志强介绍说。
在汪迎伟看来,株洲推广集中供暖模式,有着极为天然的优势。株洲可利用湘江水资源,沿江建设大型冷暖能源供应站;通过集中利用及输送又可解决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据他计算,按湘江枯水季最低流量800立方米/秒估算,湘江河水至少能满足2亿平方米以上的建筑面积供冷、采暖。而拥有30多公里湘江岸线的株洲,完全可以沿江建设基站辐射中心区域供暖。
“湘江支流沿岸、其他地表水丰富的地域,也可参照上述模式实现集中供暖。”市住建局建筑节能与科技科科长李庆介绍,而在远离江岸的地方,土壤源热泵技术又能派上用场。“总之,从技术角度、地理角度来看,株洲集中供暖的‘两型’路径已不是奢谈。”
可喜的是,目前我市已在推进一项大规模的集中供暖工程。
该项工程名为“天易示范区应用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冷、供暖全覆盖工程”,工程拟在湘江西岸建设5座能源基站,建成后河西居民有望像北方人一样,在冬暖夏凉的环境中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我们设想采用BOT模式,引入合同能源供应承包管理商,一方面解决工程建设费用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确保工程运行良好。”李庆说,根据预测,工程有望在10年左右收回建设成本。
李庆认为,在南方集中供暖尚无固定模式的当下,株洲积极探索集中供暖的“两型”路径,将为全国积累经验、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