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要闻>正文

公安部一周三次回应闯黄灯 称警示为主暂不处罚

A-A+2013年1月7日07:34中国新闻网评论

   2012年1月3日,北京,华威南路,黄灯突然亮起,一车紧急刹车停下。元旦期间,“闯黄灯扣6分”是网民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了不少司机的“心病”。为了应对“闯黄灯扣6分”的规定,很多司机发现绿灯已亮一段时间后,便减缓车速避免“碰线”,不少司机反而觉得“红灯让人更安心”。尹亚飞 摄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中新网1月7日电 (汽车频道 吕思言)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交管新规号称中国史上最严的交规,而其中闯黄灯扣6分这一规定引发极大争议,昨日公安部交管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目前违反黄灯信号的,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这是新交规执行开始,一周之内公安部第三次回应“闯黄灯扣6分”这一规定。

 

 

 

  截至目前,除了闯黄灯这一规定,因天气及信号灯等原因个别城市暂缓处罚外,多地一线交警已经开始严格执行新交通法,仅北京4日当天就有291起涉牌违法的处罚,这些司机均被一次性扣光12分,需重回驾校学习。

  多地交警执行新交规 闯黄行为警示为主暂不处罚

  新规实施以来,闯黄灯这一规定引发极大争议,昨日公安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目前违反黄灯信号的,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公安部将深入听取各方面意见,科学论证,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对违反交通信号灯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形和处罚规定,更好地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北京市交管部门表示,一线民警已经开始执行新部令,即日起将加强涉牌违法查处力度。交管部门通报在1月4日的全市严查涉牌违法行为中,共查处291起违法行为,按照“史上最严交规”的规定,违法司机一次性被记满12分。并提醒驾驶员不要冒险做违法、违规的行为。

  深圳此前表示暂缓闯黄灯的处罚,据深圳交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暂不处罚闯黄灯是因为目前抓拍闯红灯的电子警察系统暂时不支持抓拍闯黄灯,不靠监控设备很难在各个路口都能监控处罚,依靠民警查处难度很大。等待条件成熟之后,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将出台处罚细则。

  哈尔滨市也因冰雪暂缓处罚,哈尔滨交管部门规定,市区内被冰雪覆盖的道路将暂缓闯黄灯处罚,冰雪消融后再实施处罚。

  杭州市则已经开始严格执行闯黄灯扣6分这一规定,据交警部门最新统计,1月1日凌晨0时至5日凌晨0时,交警通过现场执法和电子警察共查处201起违反交通信号的违法行为。当地交警部门表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就曾对抢黄灯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可由于存在取证难等问题困扰,此前处罚的量并不多。不过按照目前交警部门的设备技术,已逐步解决取证难这一问题,处罚力度也会跟上。

  但昨日公安部下发的对闯黄灯这一行为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处罚的通知中,并未提及已经因闯黄灯被扣分的车主如何解决。

  旧交规一直规定驾考闯黄灯判“折” 新规实施不突然

  《北京日报》报道称,东方时尚驾校校长闫文辉表示一直以来,驾校培训时都教授学员不能闯黄灯,如黄灯亮时车已越线则可继续通过,没有越线的话就要停车。在实际考试中也是同样要求,只要闯黄灯就算“折”,无法通过考试。

  一线驾考考官处也表示,闯黄灯就不及格的判罚标准一直都在路考中严格执行,也在驾考判定标准里有明确要求。所以新规的实施并不突然,有延续性。“在考试中,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很好地把握要点,但也有个别‘潮’手会闯黄灯,最终‘折’了路考。但这种司机往往是因为驾驶技术不过关,遇到红灯也手忙脚乱,来不及观察路况。”这位考官说。

  旧版交规并未对闯黄灯有明确处罚要求,导致司机上路久了形成习惯,知道黄灯加速通过并不会被处罚,路面上见到黄灯就刹车的司机反而是新手。

  就“闯黄灯”规定的争议,公安部近日回应将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对“闯黄灯”进行更为细化的规定。同时,公安部表示,“闯黄灯”条款的目的是培养驾驶人在路口减速慢行的习惯,执法人员会慎重对待闯黄灯扣分处罚。

  “黄灯一般持续时间为3秒,以前驾驶员往往猛踩油门硬闯,在疏于观察且快速行驶的情况下,抢黄灯发生事故的概率要高过闯红灯,且事故性质一般更严重。”交警说。黄灯的作用是清空路口,一些驾驶员缺乏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在行驶到路口遇到黄灯闪烁时,往往急不可待,争道抢行,这样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人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在行经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谨慎驾驶,追尾和抢黄灯这些行为是可以避免的。(中新网 汽车频道)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