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个甜蜜周末,他和女友都是在剧院看戏
冯爹爹是团市委的老干部。1957年在团市委参加工作,当时团市委的办公地点就在市青少年宫里,他在这里恋爱、结婚、生子,直到1970年才搬到他处。
戏院还是冯爹爹幸福爱情的见证地。当年看一场戏,只要二三分钱,三百多人的剧院,位子常常是满的。
冯爹爹常常住在工厂里,而他的爱人工作单位在河西,难得过趟河,两人只能在星期五聚在一起。他们在市青少年宫的宿舍正好连着戏院的二楼,近水楼台先得戏,看花鼓戏、听歌剧、看话剧便成了两个相聚时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雷雨》、《我的一家》、《山里湾》是他看得最多的剧目了。
其后的岁月中,冯爹爹的孩子在市青少年宫出生,在那里的草地上学习走路。他也看着青少年宫里的办公单位的轮换,看着小杜鹃艺术团的兴起。后来剧院拆了,青少年宫里活跃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了,冯爹爹也很少回到这里,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憧憬当年那个青年美好时代的回归。
在青少年宫撒野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可能没体会过
他住在教育街,转个弯就是青少年宫。学校里组织看电影,是去市青少年宫;学校搞思想教育活动,就去刘胡兰雕像前敬个礼;脚发痒,去青少年宫的草坪里踢两脚球,不管认得不认得的,踢两次就混熟了;脖子痛了,也去青少年宫放风筝,脑壳仰得发酸,放得风筝都看不见了。青少年宫绝对是当年的流行集中地,科技馆里的男孩子们,一人手里拿个拼装四驱车,故意把马达转起来,比哪个的轰鸣声大,输了的要请客,去吃门口的棉花糖……
1989年到1995年,姜先生的小学六年是在市青少年宫撒野的六年。此后他到市青少年宫,发现停车坪越来越大,玩的地方越来越少。背书包上课的孩子越来越多,一身黑汗水流的小学生越来越少。那个曾在他眼里很有科技范的科技馆成了培训馆,一直让他搞不懂的传动仪不见了,玩马达的小朋友都在写书法、画素描了。想起自己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姜先生觉得现在的小孩实在是体会得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