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他们为什么拒进救助站 我们为什么无法解答
一
2003年3月,公民孙志刚在收容站遭暴打离世。
十年后,下一场大雪来临前,一个求助者,在长沙救助站遭遇围殴。他是记者戴鹏。
如今,“收容”早已更名“救助”。若改动的只是词语,那芸芸众生应当权衡:如果某天,我也流浪街头……
去年岁尾,一名流浪男子冻死在雨花区桥下;1月3日,另一名流浪男子冻死在开福区桥下。
“他们为什么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去救助站?”这是最大的疑问。
如果我们是一名求助的流浪者,我们将会遇见什么?这是采访的起点。
记者戴鹏,以一名流浪者的身份体验救助站,在长沙下一场大雪来临前。
我们本想替那些不愿进救助站的流浪者们,体验救助之路;我们本想看看那些温暖的救助细节,感受温暖之路;我们本想告诉那些迷失的人们,找到回家的路。
二
当坡子街派出所的民警将戴鹏送进长沙市救助站。
没有嘘寒问暖,没有热饭热茶,没有御寒衣被。
起初是救助者皱眉品评:吸毒?醉汉?其后是冰冷拷问……
或许,这只是他们的流程;或许,这只是他们的习惯;或许,还有太多的或许。
最终,在监控视频里,一个画面将冰冷定格:两名工作人员死死地摁住他的脚,一名工作人员狠狠地用膝盖顶着他的头部……
数分钟后,他不堪忍受高喊:“我不要救助,我要出去!”
事情由难变易,打人者收工,他离开了救助站。人民路上雪犹未融,天地依旧祥和。
这是这场体验的黑色终点。
三
面对一身伤痕,此前的悬疑追问似乎已无需再解。
流浪心酸,安睡不易。流浪,但常思家园之暖;落魄,却有血有肉有尊严。
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他们不是城市的伤疤,他们考验城市的胸怀。
于之前湮没无闻的被打流浪者而言,戴鹏所遭受的虐行,一拳一脚实际上都打在每个流浪者的生存权上。在他之前,谁能想象当另一名流浪者被送入此门,遇见了什么?
孙志刚离开后,他的墓碑上刻有:“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主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记者 邹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