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各地>正文

湖南出土115座战国墓 见证“楚文化”南渐西进

A-A+2012年12月21日15:36新华网评论

  新华网长沙12月21日电 经过数月考古挖掘,115座战国墓日前在湖南洪江市托口镇重见天日。据专家介绍,该墓地是目前所见湖南境内楚墓分布中位置最靠西南的一处,说明楚文化影响范围已波及湘黔边境。

  记者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上述墓地遗址在湖南托口水电站周围被发现。自2011年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湖南境内淹没区范围内地下文物的抢救性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此次挖掘出的大塘岭墓地,共有墓葬122座,分布范围约20至30万平方米。其中,战国墓115座,西汉墓1座,宋墓6座,出土各类文物400余件(套)。

  楚文化为东周时期至秦朝末年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在漆器、制陶、金属冶炼、刺绣与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均达到空前高度。

  主持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尹检顺介绍说,这批墓葬均为土坑葬,形制大致可分为三类,除少数带墓道的“凸”字形墓和部分有二层台、头龛或二者均有的墓葬外,绝大多数为长方形竖穴墓,后者部分墓底还保有清晰的棺椁痕迹。

  墓葬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等级较高的墓葬常见鼎、豆、壶组合,部分墓葬为罐/壶、豆/钵组合。其中,少数墓葬还随有铜、玉、滑石及琉璃等珍贵遗物。

  “墓地处于湘西南边陲,是目前湖南境内紧邻贵州的楚墓群,它反映了楚文化在南渐和西进过程中,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尹检顺说,托口古镇是贵州清水江流入湖南后的第一个城镇,自古以来在中西部文化交流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专家表示,此次发掘的墓地规模较大,且延续时间较长,其中战国墓葬分布较为密集,并有一定分布规律,对研究湖南地区战国时期的埋葬习俗有较高研究价值。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