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认真诚实做一些并没有太多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的人越来越少了。且不说要向她这种精神学习,我只是想为向亮晶近几年来所作的努力叫一声好!” ——左汉中
在梅山文化里浸大
清晨,浓雾还未散去,一切沉睡在静谧中,要不是山野深处的几声鸡鸣犬吠,你会觉得这大山是空的。直到……第一声吆喝响起,细碎的脚步轻叩石板路,店子的木板门“嗞嘎嘎”地被拉开……于是,毗邻河岸码头的这条小街就像油锅渐热,噼里啪啦地热闹起来了。
这条街像是“百工坊”,单是一条街上,就有十几种手工艺,光是篾匠就可用楠竹、水竹子等以各种不同的技法编织精美的竹器,还有木匠、铜匠、铁匠、剃头匠,有专门打蓑衣草鞋的……这是六七十年代,湖南安化地区的风貌,基本还完整保留着古梅山的文化样态。“现在这些志业很多都没有了……”向亮晶回忆着自己童年记忆中家乡的模样,她就在这种梅山文化的浸染中成长起来。
梅山,其腹地在今天的湖南安化一带。古时梅山“不与中国通”,长期反抗朝廷的武力镇压,是“不服王化”之地,直到宋朝才以怀柔政策划入朝廷管辖。也因此,梅山形成了自己神秘而独特的民风和传统。
安化在高山峻岭间,河湍浚急,交通闭塞。当地缺米,乡民们撑着排筏,顺着这条河将木材、木炭经益阳,运到汉口,卖掉换了鱼米,再溯流而上,带回家乡。向亮晶的母亲吴桂兰的布坊就开在最靠近码头的地方,因此也是最热闹、人气最旺的铺子。吴桂兰聪明、勤快,手艺好,又读书识字,因此十里八乡的人,谁家结婚、嫁女儿,活儿都送到这里来。梅山的习俗,红喜事是不收钱的,这是帮忙,从不讲价钱,但是主人一定会包一个红包,或者送上家里的鸡蛋,和满满几大包喝擂茶用的帖子。除了利用传统织布机织布外,吴桂兰还缝衣、绣花、剪纸,以布坊来维持家庭生计。向亮晶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小的,成天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妈妈每天用缝纫机做活,她就蹲在脚边,用碎布料剪花样。耳濡目染下来,到了五岁那年,母亲为生小孩的二姐姐“打三朝”,小亮晶已经可以帮着妈妈剪出漂亮的鸡蛋花了,这让妈妈也惊讶不已,小手连剪刀都还拿不稳,却不知她什么时候学会了剪纸。
剪纸是梅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每逢节庆、喜事、祭祀,剪纸都是梅山地区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对于向亮晶来说,剪纸、做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小的生长环境使向亮晶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没有事情手就痒痒,想做些手工。”向亮晶笑说。她通过剪纸,将自己与家乡建立了精神和情感上的永久性连结,梅山在纸上,也在心里,这种连结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
动静之间,神妙自现
向亮晶,人如其名。声音亮,性格鲜明,做事风风火火,火热热,大喇喇。内里,却铆着一股柔韧的力量。
她的剪纸作品,像她的人一样,浸透着浓厚的梅山文化的味道,透着原始而神秘的生命气息。这些纸上的人物,和古老的梅山壁画一样,骨髓里有梅山的魂魄,鼻息间有祖先的气息,火光映照其上,人物仿佛在墙壁、纸面间起舞。
吴新霞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编辑,也是向亮晶五本剪纸书的责任编辑。“她为人雷厉风行,是个行动派的女强人,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合作三年来,两人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吴新霞从每本书中都能看到向的进步。吴新霞说,像福神这幅作品,向亮晶就从大年三十一直创作到初十,这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个人展览,她也是从大年三十就开始筹备,11月才推出展览。向亮晶将自己独创的立体剪纸也在书籍中呈现出来,因为这样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向亮晶的剪纸书,一经推出就排在工艺美术类书籍全国销售第一名,半年时间就销完了5000本,这对工艺类书籍来说是难得的销量。“这个领域非常需要不断坚持的人”吴新霞说。
对梅山神张五郎的形象,向亮晶前后构思了几年,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创作了裸体、倒立的张五郎形象。这与我们一般看到的木雕形象是有差别的,为此向亮晶和多位专家进行过探讨,并常常在睡前反复翻阅研究梅山文化的论文,寻找更为贴切的佐证。向亮晶多年的剪纸功夫,动作麻利,但是构思却常常需要沉下心来反复查证思量。
向亮晶说,梅山剪纸“粗犷、质朴”。这个“神”,大抵是剪纸人赋予它的。剪纸需要眼明心细,沉下心来专注其上,此时的向亮晶则与平时雷厉风行的状态全然不同,双目低垂,凝神于剪刀的每一下开合,双唇紧闭甚至向中间蜷成一个圆形,这是一种专注的神态。因为剪纸也需要姿态端正,身心统合在作品中,才能剪到,神到。
剪纸是一种静态的形式,但是要能在静态中间展现一种神气活现,就必要剪纸者内里有种灵动鲜活的力量流动,静深则动,动极则静,动静之间,神妙自现。
“为她的努力叫一声好!”
向亮晶说,过去梅山习俗中,有“无鹅不成婚”的说法,所以传统的梅山剪纸中常有一对鹅的形象出现。从七十年代修通公路开始,安化与外界沟通渐多,鹅因显得土气则慢慢被蝴蝶等形象取代,现在则越来越少见了,只有奶奶辈的人还知道这个习俗,安化的年轻人对家乡的许多民俗也已经不了解,无销说外人。
这使得向亮晶想要更多把梅山文化保留下来,展现出去。“以前身在庐山不知真面目,没有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在从事梅山剪纸的学习和传播,真正比较明确地进入到梅山剪纸的文化深层,也是最近几年。”尽管她的剪纸在专业领域得到湖南省、全国乃至国际上的认可,但是对其背后的梅山文化内涵有了解的人仍然少之又少,“梅山剪纸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民俗”,这种渗透于民间生活的工艺和文化,却正在被人遗忘。
于是就在今年,向亮晶以个人之力,将梅山剪纸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省非遗),其中过程的艰难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
申报省级非遗需要3万元,这对与丈夫的工资只勉强够生活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向亮晶觉得,如果她不申请,梅山剪纸项目短时间内都很难找到具代表性的人来申请了。
她找到有摄像机的朋友,免费跟着她在三四十度的温度下到乡下拍摄,还不得不赶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度。8分钟的光盘资料,向亮晶要自己编写解说词,做成文档后,找人配音,最后还要在一周内编辑成片。向亮晶从来没做过剪辑,都要一点点学习。最后三天,她在桌子前已经完全坐不下了,因为部分白天黑夜地连续作战,她自称,整个人已经处于一种混乱疯狂状态了,不得不把在学校读书的女儿找回来帮忙。最终因为向亮晶提供的资料丰富,梅山剪纸终于顺利通过了省非遗的申报。
一直致力于发掘湖南民间手工艺的湖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左汉中说:“这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如向亮晶这样认真诚实做一些并没有太多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的人越来越少了。且不说要向她这种精神学习,我只是想为向亮晶近几年来所作的努力叫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