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北侧,有一座青砖、布瓦、黑色木板门的古式门楼。门楣上挂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的匾额,题词出自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之手,时间为1992年6月。这里是育德中学旧址。
赴法勤工俭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育德中学旧址能得到“纪念馆”的荣誉,是因为1917年秋附设了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该班教学质量之高,教学设备之良,赴法人数之多,是其他学校不能与之相比的”。中共早期重要领袖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都结业于这个班。
同样,这里也留下了青年毛泽东的足迹。
1
足印:保定
第一客栈的“南来客”
1984年6月,第一客栈被列为保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西大街与唐家胡同交叉口西南侧,原是一座天井式二层小楼,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东西房各四间,南北房各三间,东房的底层南边是过道门。楼房为砖木结构,硬山到顶,出脊,布瓦顶。四周前廊相通,栏杆是圆柱形,中间有旋腰,为民国初建筑,作为客栈使用,史称“第一客栈”。
1906年,中国第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卢汉铁路建成通车,坐火车来保定的人越来越多,下火车进城,西城门是必经之路,因此西大街和唐家胡同附近也跟着热闹起来,没多少日子这一带就建起了不少客栈。第一客栈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又是一幢中西合璧的新式楼房,每天总能吸引不少的客人。
1918年10月6日,客栈迎来了几位特殊客人,他们是湖南青年领袖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
2
足步:毛泽东被和森“点将”
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看望保定地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湘籍同学。
1918年6月,毛泽东在一师毕业后,和新民学会会员商定:走出湖南,向外发展,以求救国救民之道。如何“向外”?正当他们寻找机会之时,“福音”飞来:可以赴法勤工俭学。
“福音”是他们的恩师、北大教授杨昌济用信传来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组织的华法教育会在北京、保定、高阳县等处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正在招生。
这个消息激发了这些热血青年的希望,特别是“蔡和森、萧子升如获至宝”。于是,新民学会开会,最后达成共识:湖南“连年南北军阀混战,教育受摧残殆尽,省内无法就业与升学,唯一出路是向外发展。留法勤工俭学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会议还决定,派蔡和森先往北平(京)与杨昌济老师联系,了解情况。
蔡和森在北平的活动很成功:他不仅联系好了赴法青年出国的预备学校,而且还从掌握在京湘绅熊希龄、章士钊手里“湘省善后款”中,争取到了25个借支助学的名额;自己也觅到了高阳县留法预备班国文教员的工作,可以“边学法语、边教书”。蔡和森不仅将这些情况传回长沙,而且点了毛泽东的将——到北平主持勤工俭学事宜,即做“驻京办主任”。
蔡和森太了解毛泽东了,认定毛“坐定如山,意志如铁;言不及私,只为天下大事着想”。他认为,只有毛泽东才能承担这个重任——“驻京惟有润之兄最宜”。
3
足步:这就苦了毛泽东
蔡和森除了“点将”毛泽东,还交待毛泽东到北平之前,要办好几件事。其中主要的是:“将青年界全面动员,空全省学子以来京”;联系教育界知名人士,创办湖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为大批赴法青年创造条件;多方筹款,资助湖南的留法学生。
可以说,当时在全国,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工作是做得最好的。从1919年3月17日首批起程,至1921年2月28日最后一批抵达,18省前后20批、1600多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四川以378人居第一;湖南以346名居第二。全国留法女生60名,湖南占40名,居第一。在新民学会78个会员中,留法勤工俭学的19名,占当时会员总数四分之一强。徐特立以43岁的年龄赴法,年过半百的葛健豪带领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赴法,成为一时佳话。
蔡和森确实对毛泽东知之甚深,后者后来确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领导者。第一批出国的罗学瓒,在10月16日从北京寄给叔祖父的信中曾这样写道:“毛润之此次在长沙招致同志来京,组织预备班,出力甚多,才智学业均为同学所佩服。”足见毛泽东的付出是公认的。
毛泽东在做好湖南发动工作等事后,1918年8月率领20多名学生奔赴北平。
4
足步:从京城到保定
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大都在保定地区预备学校中学法语、学技术。
这里设预备学校,是因为李石曾。上世纪初,李留学法国,学成后在法国搞起大豆研究,还在那里办起了实业——巴黎豆腐工厂。该厂曾先后在他的家乡高阳县农村招募了40多名工人。李石曾在厂内办了夜校,帮助这些农民提高工艺技能。这期间,他提出了“勤工俭学”的口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严重缺乏劳动力和兵力,便与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了“以工代兵”的招工合同,招募10万华工。提高这些准备赴法者的文化水平,培养他们的工艺技能,就成了当务之急。法国政府与中国旅法知名人士,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1916年6月,在巴黎正式召开了“华法教育会”成立大会,蔡元培和法国人欧乐为双方会长,李石曾与法国人裴纳为书记。不久,在北京也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留法预备学校、华法教育会等相应组织。
1917年夏,留法勤工俭学会在李的家乡设立了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几乎同一时间,又在育德中学创办了留法班。1918年夏秋到北京的大批湖南青年,大多就转入保定地区的预备学校。特别是1918年9月,育德中学招的第二批学生以湖南的最多,有“湖南班”之称。
8月中下旬,毛泽东到北京后,作出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计划,同萧子升等驻京主持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工作。10月6日,毛泽东同蔡和森、萧子升到保定,迎接由陈绍休等带领的第二批准备赴法的30多位湖南青年。7日下午,在莲花池公园,毛泽东同已在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的张昆弟等聚会,并和大家合影留念,然后送蔡和森等去高阳县布里村。
5
足步:贺果日记记当年
毛泽东在保定的活动,当时参加培训班的贺果在日记中记得较为详细:
“10月6日 下午……萧君子升、毛君润芝(之)、蔡君和森自北京来。”
“10月7日 下午,湖南全体学生在莲池合影……晚与和笙君、芝圃君往第一客栈与毛、蔡诸君谈一时许……”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严农著的《毛泽东与贺果》一书记述:“毛泽东鼓励他们(准备留法学生),战胜困难,好好学习,并和他们一起摄影留念。毛泽东还经常给贺果写信,鼓励他在困境中一定要看到光明,看到前景,并说困境是一块最好的磨刀石,它可以将困境中的人磨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和鼓励,贺果的学习更加勤奋。他常常一个人在严寒中学习到深夜,成为班上法语进步最快,学得最好的一个。他给毛泽东回信说:‘润之哥的鼓励,是我学习中最大的精神支柱。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学好本领,为改造和建设我们贫困和苦难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10月8日,毛泽东等在保定呆了两天两晚后返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保定,保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在这次保定之行,还“绕保定古城墙走了一圈”。
1952年,毛泽东重游莲池书院时,因为园中有个别古建筑被毁坏,他就说:“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毛泽东住过的保定第一客栈仍在,据杨庆旺的《毛泽东故居考察记》记载,这座房子现在由保定市文化局管辖,而且办了一个画院。“当地人都知道毛泽东在第一客栈住过,很有名。”
6
足音:“对比”、“吸取”,
“更方便,更有益”
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离开上海。这之前,毛泽东辞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乘火车从北平赶到上海,在黄浦江码头为他们送行。
送走第二批湖南学生,毛泽东于4月6日回到长沙。
留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友感到很惊奇,问他,你花了这么大的精力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你又在华法教育会资助的留学的25人名单之内,为什么不去呢?
毛泽东微笑道:“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新问题,拿回来用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国内,调查、研究本国的问题。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国家,所知道的还太少,假若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掌握了本国的国情,然后出国留学,对比中外国情,吸取他人的经验,更方便,更有益。”
毛泽东还补充说,中国有句老话,双亲在,不远游。他的母亲重病多年,最近由弟弟泽民送来长沙治病。此次从北平匆匆归来,也是为了给母亲“亲侍汤药”。
当然,毛泽东此举也给后人留下一个设问:要是他也赴法了,那中国革命之路会怎么样,他的人生道路会怎样?
■链接
“驻京办主任”真够忙
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忙煞了毛泽东这个“驻京办主任”。
“驻京办主任”是蔡和森指定的。蔡和森不仅要毛泽东赴京“任职”,而且要他到京之前做好“大后方”工作。
于是,1918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拜访楚怡、周南校长陈润霖、朱剑凡,请他们出面,在长沙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推进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得到两位教育家的支持。1918年9月5日,华法教育会湖南分会成立,陈、朱分任正、副会长。陈在楚怡设置机械科预备班,第一期招收学员36名。周南还办起了女子留法预备班。
8月15日,毛泽东与萧子升率领罗学瓒、罗章龙、李维汉等25人进京,作赴法前的准备。
1918年秋冬,毛泽东一边做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一边履行“驻京办主任”义务:他多次走访赴法勤工俭学发起人蔡元培、李石曾,请他们向预备留法的学生介绍留法勤工俭学等事宜。
与蔡和森接待从湖南来京的青年学生,安置他们的住宿、进留学预备班。
为湘籍准备赴法学生筹款。毛、蔡通过老师杨昌济与湘籍名人熊希龄、范源濂和辛亥革命元老章士钊联系,争取从湖南存在北京银行的一批款子中,抽出部分作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旅费。共筹款21000元,解决了部分在北京、保定、高阳县预备班学习的学生的生活费。第二年在上海,还得到了章士钊为留法学生的筹款2万元。
10月7日,看望在保定地区的湖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学生。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从京转沪,欢送第一、二批赴法学生,在沪停留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