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雾霾横行,持续灰蒙的天气让网友们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身体健康,手工达人们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防霾神器”,有全副武装的防霾盔甲、有隐形小巧的过滤嘴呼吸器、还有俏皮环保的柚子皮口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其中一些方法已经被专家证实并不科学,但是这丝毫挡不住人们的娱乐热情。有媒体评论称,人们在雾霾天中仍充满了乐观精神,但是笔者却认为,乐观精神固然可贵,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狂欢背后的无奈与辛酸。
关于PM2.5指标的检测,原本就起源于舆论的倒逼,地产大亨同时也是微博大V的潘石屹对于美国领事馆发布的PM2.5数据的关注,让这一概念最早进入了民众的视野。而潘石屹对美国大使馆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转发最终引起了官方的关注,北京市环保局前副局长杜少中就对他进行了“约见”,并聘请他担任环境监测员。关于PM2.5的探讨也随之愈演愈烈,此后不久,官方承认PM2.5对人体伤害很大,并对全国展开了PM2.5数据检测。结果众所周知,我国东部大部分城市均不达标,京津冀更是成了雾霾重灾区。对此,民众不由得质疑,官方故意不发布PM2.5信息,以掩盖污染现状。
此后,无论是空气质量排名周报还是雾霾问责制,都无法改变雾霾天气的恶劣局面。英国首相卡梅伦到访时,还有网友调侃称“北京夺走了伦敦的雾都称号,不知首相是否感到羞愧?”提到雾都伦敦,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中国作为一个老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能规避发达国家百年前犯下的错误,而仍旧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防霾神器”的狂欢更像是昏暗无边的雾霾天气下,人们无可奈何的一种自high。无论是华北大地满街防治雾霾条幅、还是洗城净天口号,亦或者是没有配套方案盲目上马的汽车限号政策,都无法改变雾霾天气的现实。而科学常识也让我们明白,雾霾非一日之果,想要治理也非一日之功。我们无法预测自己还必须在雾霾天下生活多久,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乐观地娱乐着自己与大众。这背后,其实是对健康生活环境的一种渴望与期盼。
寒潮到来,雾霾终于散去,露出了久违的阳光,但是关于雾霾天气的探讨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防治雾霾的思考还远远没有停歇,我们不能只靠民众的乐观主义精神从心理上对抗雾霾,我们需要的是政府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作为,还我们一片蓝天,还我们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文/鲁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