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25省份的雾霾,在持续一周后终于渐次消散了。这要归功于风。好在,大自然总是要刮风,要下雨,冬天会有冷空气南下,夏天会烈日当头,这样,我们就能够相信雾霾总是会散去。但我们也知道,雾霾还会到来,将城市掩映在朦胧之中。但也不只是城市而已。
过去说到雾,常常让人产生美感,那是大地上的云,伸手可及的纱,飘渺的水气。如果没有雾,中国的诗与画会缺少意象。而现在,雾与霾已经联系起来,雾的含义已经改变,想到雾,想到的是PM2.5、污染物。汉字被造出来时,雾靠着雨,与水同类。现在,雾是飞悬的灰,像水雾一样不可隔挡。
雾在制造这个时代无可奈何的乐趣,有人总结其好处甚至有5条之多,说它使人们更团结,更平等,更清醒,更幽默,更长知识。如此无可奈何的总结,还可以继续下去,雾霾的好处也将发掘得更多。
媒体告诉人们,雾霾还真切地推动了科技进步,“我国首批具有抗雾霾功能的火车头交付使用”了。看标题,我以为是说这火车头能够像雷达一样,使雾霾不影响到视线;看内容,才知道这火车头是使车头不因雾霾而影响到通断电功能。
社会需要比一百所大学更能推进技术进步,实非虚言,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雾霾,所以我们能够研发出抗雾霾的车头。但如果这片大地上本来就频发的雾霾,那么也就不必去抗雾霾了,所以技术进步即使果然令人高兴,也未必不是一种反讽。
中央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在电台分析,本轮雾霾的“罪魁祸首”,乃是静稳天气,而未来,则不排除雾霾再次卷土重来的可能。雾霾卷土重来,其实不待首席预报员说,而雾霾原因的分析,让人想到技术人员的局限。我知道,仅仅一两年前,气象局都不肯作雾霾的播报,因为雾霾不是气象问题,而是环境问题。现在气象员播报雾霾了,用的却是气象的眼光,所以将天不刮风作为雾霾的祸首。虽然气候是在变化,全球是在变暖,但静稳天气却是从来就有的,早些年并没有今天所说的雾霾,至少是没有这么多。我以为环保部会更加注重环境原因,但看环保的雾霾通报,列在首位的原因依然是“气候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第二位的才是“大量污染排放源源不断”。当然,通报也承认“内因是决定性因素”,于是我们看到雾霾严重了会有应急响应。被雾霾裹住了,就应急地停产一些企业,停驶一些汽车,但企业和汽车不能一直停下去,所以措施真的只是“应急”。这坚定了我们“雾霾主要在人,驱霾主要靠天”的信念。
现在,雾霾中的人们,是只知埋在了雾里,但不知雾霾从何而来的。前几天有报道说,明年预报雾霾将要同时播报雾霾来自何处。不知道这是否会形成一种口水的战争。就像现在日本、韩国甚至远隔重洋的国家,都会把空气质量的下降归结于中国的雾霾,明年,围绕雾霾来自何处说不定就会是地方之间的太极推手。例如有的地方可能更乐于把雾霾归结为烧秸秆,而有的地方更乐于说那是煤烟,有的行业会希望说那是汽车尾气。
曾经,伦敦以“雾都”称名于世,经过几十年治理,“雾都”就成了伦敦的曾用名。迁工厂,禁燃煤,用无铅汽油,城区内不露土,建绿地,如此等等。现在,中国的雾霾成因何在尚不明了,而且“转型发展”也未必被地方认为很紧迫,我们会有多长时间要指望天象不“静稳”来扫除雾霾,谁知道呢。
(作者系知名评论员)
(原标题:环保何时不再靠“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