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涟源市一中与湖南师范大学的“前世姻缘”。事实上,抗战期间在湖南成立的中国第一所独立师范学院——国立师范学院,就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目前涟源市一中还保有部分旧址。更令人惊讶的是,钱钟书小说《围城》中三闾大学的原型,就是当年的国立师范学院。不过,《围城》中的人物原型,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否一样?在这里教过书的钱钟书发生了什么样的趣闻?让我们一起挖挖吧!
学校地处偏远:
“日本人唯一毫不吝惜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浪费在这地方”
上世纪三十年代,“教育部长”陈立夫特别重视教育,认为它是其他任何事业都不能替代的事业,当时《师范学院规程》特别提到,要让中学的师资接受正规的师范训练,单独设置师范学院。
这样,就有了当时“教育部”拨付35万元于1938年10月在湖南创办的国立师范学院,有了阴差阳错来此任教的钱钟书,也有了《围城》这本中国现代名著。但小说中的三闾大学,以及圈子里的高松年校长、李梅亭教授等,都是虚构的人物,而山沟沟里一群来自上海、江苏等地名重一时的教授和抗战期间办成著名大学的业绩,却是历史的真实。
国立师范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因为战争,选址在湖南安化县蓝田镇(现在的涟源市第一中学有部分旧址)。《围城》里写得很明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家的花园里,面溪背山。这乡镇绝非战略上必争之地,日本人唯一毫不吝惜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浪费在这地方。所以,离学校不到半里的镇上,一天繁荣似一天,照相铺、饭店、浴室、戏院、警察局、中小学校,一应俱全。”由此可见,到那里去教书,多了很多世俗的快乐。
博士校长廖世承:
皱巴巴的蓝色长衫,没了以前的“洋墨水”派头
国师的第一任院长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博士,这个博士是在美国苦读四年,由货真价实的美国布朗大学授予的。有学生回忆,廖校长个子瘦高,戴副金丝眼镜,是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谦谦君子,非常有人格魅力。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几次聘他当“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的司长”,他都回绝了,但当委派他来湖南创办国师时,他却辞别生病在床的父亲,辞别要他照顾的妻儿,欣然启程。
所以,《围城》里戴一副政客面具的高松年校长,这个因为“女学生漂亮就从宽处理的老科学家”,和现实中的廖校长完全不搭界。
在偏僻的地方创办一所大学,困难显而易见。为了选址,为了制定教学计划,为了聘请好的教师,为了招到优质的生源,廖校长忙得团团转。而他的住房,就是一间简陋得不到十平方米的平房(好的房子要让给请来的老师住),光线不好,里面放两个书架,堆满了书,还有个大皮箱,装点换洗衣服,就是全部家当。
有天,廖校长闲下来和老师聊天,谈起自己在美国读书时的生活,笑着说:“我那时可是每天西装笔挺啊!可你们看我现在,像什么样子?”大家往校长身上一看,真是,一件蓝布长衫,皱巴巴的,已是冬天,里面却只穿件旧薄丝棉袍子,没有一点喝了洋墨水的著名教育家派头。
但是,国立师范学院却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设备逐步改善,使得小城里一片读书声。至1943年,全院共有7系4科3班,院本部有学生770余人,还附属有规模不小的中学和小学,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一所很有影响的高等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