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必须强调权利、义务对等
《中国经济周刊》:农民工的市民化,也是当前城镇化过程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把农民变成市民,湖南打算怎样做?
张剑飞:现在有这么多农民在城市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安顿下来,那你再去城镇化,再去吸引人,干什么呢?得先把这些人的问题妥善地解决。
农民工的市民化,要客观看待,我感觉这个问题被夸大了。现在,比如说像长沙,700万人口,300万在农村,400万在城市。可以说,你找不到几户人家愿意把户口迁到城市来。在农村,种粮有补贴,还有新农合、养老保险,迁到城市来没有什么好处。关键在于使农民工的收入和城市居民相匹配,医疗、养老、农民工子女上学,跟城市居民相匹配,享受的是一样的公共服务就可以。
但是,这里面有个条件,必须要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你的贡献越大,享受的待遇就越高。
宅基地流转或导致“逆城镇化”
《中国经济周刊》: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农村,建设好农村?
张剑飞:要保护农村,从根本上还是要用经济杠杆。如果我们想着中国农民的2亿多亩宅基地可以卖40万亿元,大量流转宅基地, 农村最后肯定留不下东西来。现在,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小汽车进入家庭,有一个现象是,农村建房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农村宅基地权益是法定权益,爷爷、父亲、儿子、孙子都要宅基地,有无限的需求。一旦宅基地进入流转,可能农村现有的承包地都会拿去做宅基地,城市人也会到农村建房,出现一种“逆城镇化”的模式。对此要加强管理,对基本农田、宅基地的管理。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我也有一种顾虑。现在一亩地种粮食一年有600元左右的纯收入。如果进入商业化的流转,首先要给农民600元,然后还要请人来种,没有效益怎么办,就种蔬菜水果、种苗木。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大家都不种粮食了,将来吃什么?所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还要考虑粮食战略安全、农产品(7.85,-0.06, -0.76%)价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