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两型’已逐渐从政府倡导,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进‘两型’改革纵深发展,关键在制度创新。”
将500多米的机关围墙全部拆除,建成市民公共休闲绿地。株洲市人民检察院的这一举动,给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两型’改革与‘五位一体’建设逐渐融合……”说起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迟福林如数家珍。11月26日晚,他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与湖南结缘,迟福林说“两型”是桥梁。2007年,他就主持起草了长株潭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6年间,他6次来到湖南,考察调研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情况。这一次,他作为国家综改试验区专家总结评估组组长,专程来湘评估改革试点总结工作。
“这次来湘,最大的感受是变化大。”迟福林说,湖南的“两型”已逐渐从政府倡导,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了两型文化。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好的体制机制,两型社会建设就能持续下去。
如何推进“两型”改革纵深发展?迟福林认为,关键在制度创新。
首先是要让市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入手,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迟福林举例说,垃圾处理就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也是深化“两型”改革的重要方面。迟福林认为,要让“两型”进入每一个家庭和社区,增强和激发社会基层活力,让群众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主体,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氛围。
“不少曾经美丽的乡村,正在遭遇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尴尬。”迟福林认为,要变革农村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更加“两型”的农村。他希望湖南在创建环境产权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探索经验。
“‘两型’改革是牵动湖南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迟福林说,“两型”涉及各行各业、关联千家万户,是和经济社会转型紧密结合的综合改革试验。它已超出了字面含义,是提高百姓福祉,让百姓享受幸福生活的重大举措。
“如果你每天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出门就看见蓝天碧水,你会觉得幸福吗?”迟福林笑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