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芦淞区芦淞大桥附近某小区居民们陷入了群体性激愤、痛心之中,这种强烈的情感来源于一个1岁半孩子的受伤:孩子头部磕出两个大血包,肿得老高,孩子的妈妈和奶奶都在旁边,两人情绪几近崩溃。
为“抢”孩子
婆媳两人吵起来
关于孩子受伤,大家说法不一,但对于孩子受伤前因的表述大致相同——奶奶想将孩子带回浏阳老家抚养,妈妈不肯,于是发生了争吵,继而有了身体碰撞。
孩子受伤的地点位于小区里健身器材附近。有邻居说,中午1点半左右,看到奶奶抱着孩子到了健身器材附近,妈妈追出来,想阻止,情急之下,妈妈把孩子抢了过来,随后孩子就掉地上了。还有邻居流着眼泪说,21日上午,孩子在没有任何人看护的情况下,独自在小区麻将馆附近游荡。
孩子的妈妈说,自己是在与老人的争夺之中,不小心失手摔伤了孩子。
随后,芦淞警方与这家人的其他家属陆续来到现场。
孩子的伤情没有大碍,但摆在警方面前的是这家人“冰冻三尺”的矛盾。
一人照顾俩小孩
“70后”妈妈很崩溃
孩子的妈妈瞿女士说,她与丈夫都是“70后”,婚后多年都没有怀上孩子,后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才得来这一对龙凤胎,当然非常疼爱。瞿女士为了生养小孩,没有再去工作。“我们请不起保姆。我自己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还要做家务,真的要崩溃了……”瞿女士说,自己的父母已经过世,只有一个姐姐,有时候过来帮帮忙,但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之前,公婆也从浏阳老家赶来帮忙带孙子,可惜婆媳之间矛盾频繁、争执不断,公婆又黯然回了老家。
瞿女士希望丈夫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两口子也赌起了气,孩子就成了赌气工具。
对于邻居讲述的21日上午孩子“独自流浪”事件,瞿女士解释,她是算准了小区的居民会打电话告诉丈夫才有此举,想借此给丈夫施加压力。她强调,自己并没有让孩子落单,而是一直躲在远处默默观察着。
丈夫接到邻居电话后从单位赶回了家,同时联系了自己的父母。得知孙儿孙女受了委屈,爷爷奶奶中饭也没吃,急匆匆地从浏阳赶到株洲,想带走孩子,由此与儿媳发生了争执,出现了孩子受伤一事。
昨天下午,警方组织这家人进行了调解。截至记者发稿时,调解工作仍在继续。
延伸阅读
孩子怎么带?
听听专家建议
记住“有效陪伴、正面能量”两组关键词
虽然这个事件属于极端个例,但根据警方矛盾调解中心的数据,婆媳之间的矛盾并不少见,特别是第三代出生之后,三代人在一起生活产生的争端更多。
记者采访了我市10对在2012年、2013年生了小孩的年轻夫妻,发现没有一对年轻父母可以两人“搞定”孩子的,要么是求助于双方父母,要么是请保姆帮忙。
有10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幼教老师闫邵博介绍,孩子3岁之前,都属于模仿期,身边人物、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环境,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闫老师认为,孩子出生后应该尽可能地与父母待在一起,若因现实原因做不到的话,父母也应在“有效陪伴期”内,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一个带了一整天孩子,怨气冲天、不断抱怨的妈妈,和一个已经一天没有见到孩子,但热情可爱、不断与孩子互动的妈妈,后者更可取。”闫老师建议,年轻夫妻最好保证每天都与孩子有3-5个小时的“有效陪伴期”。
“我认识一对上海的夫妇,工作相当忙,孩子也是轮流放在双方父母家照顾。但是他们坚持每天晚上乘地铁去父母家,给孩子讲两个小时的故事、带孩子洗个澡,这非常好。”闫老师说,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缺乏自信、胆小、不合群。
(首席记者 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