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十一”。这个在电子商务时代兴起的非正式节日,自从2009年电商尝到甜头以来,年年开展,并随着更多电商的加入,规模越来越大,在营销造势之下,“双十一”已经渐渐成为网民消费者们每年必过的购物狂欢节。
消费者们在这一天齐聚网络,奔着商家看似可观的打折和优惠,疯狂“血拼”。这种热烈和狂欢,对于刺激消费,效果可谓显著。据业界预估,今年天猫与淘宝“双十一”销售额有望超过300亿元。销售额年年飙涨,以至于新华社都不禁发文抒发喜悦:拭目又一个中国式奇迹的诞生。就这个层面而言,“狂欢购物节”激活了普通民众的消费欲望,对于盘活中国经济无疑是有益的。
除此之外,“网购狂欢节”对于社会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在电商的造势之下,“双十一”的集中购物,往往导致快递行业短期内过载,以至于很多正常快递业务受到影响,甚至造成快递从业者陷于疲惫状态。甚至,很多人为了抢购,耽误正常工作,产生家庭不和,而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是社会运转的某种非理性甚至失序。
客观而言,当下的网购环境并不是那么成熟。电商的“暗战”、商家的策略甚至骗子的趁虚而入,“网购狂欢节”的短暂繁荣背后,往往伴随着各种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象出现。虽然电商、商家挣得满盆满钵,对经济的刺激也显而易见,但消费者的权益失陷以及不良的购物体验,对于市场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网购,已然成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就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加入了网购的行列。在日前召开的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跟马云对话时,曾言自己有过上淘宝的经历,且被店主留言感动。不过,面对马云晒出的成绩单,总理特别强调:“要在保质保量、公平竞争上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
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恰恰是中国电子商务应该改善的,也是“购物狂欢节”里应该冷静思考的:由消费者权益屡屡失陷,可见保质保量还很遥远;而电商之间的“暗战”,则说明公平竞争尚有距离。自称创造这个网购狂欢节的马云认为“双十一”是中国消费者日,但消费者日并不只是造势动员民众疯狂购物,更应该注重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保障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