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吃的月饼叫“脚板皮”
讲述人:曾清虹,女,国企员工,今年41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长沙流行吃一种油油的月饼,那种月饼酥皮,偏白的浅黄色,打开包装纸,就会轻轻泛起两三层,带着一阵猪油的芳香。咬上一口,混合着果仁,甜而不腻。正因为有一层一层的酥皮,咬一口,月饼皮就会掉得到处都是,那皮就像有些人脱下的脚皮一样,白黄白黄的,所以,就有人将那时吃月饼称为吃“脚板皮”。
曾记得八九岁时的我正拿一个月饼在街上边玩边啃,一个搞卫生的阿姨却拿着扫把和撮箕跟在我后面边扫边喊:“你这个细妹子看看,我才扫干净的,你又搞得一街的‘脚板皮’!”
我舅妈爱讲卫生,有一年我们去他家过中秋节。几个小朋友边吃月饼边玩游戏,不想,没一会儿,屋子里就到处都是白黄白黄的一片,只把舅妈急得“跳脚”。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好像长沙就不太流行吃“脚板皮”月饼了。1994年,我大学毕业回长沙工作时,“脚板皮”月饼慢慢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货,伴之而来的是华丽包装的月饼。但不知怎么,我一直不爱吃那些包装精美的月饼,偶尔遇到街上有“脚板皮”月饼卖的时候,我却一买就是三四十个。
“脚板皮”式的老月饼原来都采用手工制作,而今越来越少见,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遗憾。
月饼的江湖故事
成为团圆时刻的好谈资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中秋节吃月饼又据说始于元代,但直至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有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
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这是对中秋赏月及吃月饼的描述。到了清代,月饼制作业越来越精细,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则俗称为“小饼”与“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名称。
有野史记载,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纸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人入主中原,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不过,这些有关月饼的江湖故事多少有点不太靠谱,试想,一张纸条夹在湿漉漉的面层里经烘烤后会成为什么样子,还能达到其宣传效果吗?
但中秋节吃月饼时,关于月饼的来历以及这些江湖故事也不影响其成为席宴上或其他团圆时刻的好谈资,一个小小的月饼可以吃出亲人朋友的团圆和无尽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