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13日讯(通讯员 蔡东瀛 记者 郭云飞 杨军)近日,居住在益阳市资阳区临兴街原粮店大院内的居民,心底泛起阵阵暖流。随着一根大型涵管深埋地下,他们上网反映的院内下水道堵塞问题得到解决。资阳区将“网络帮困”窗口开设在热点网站专门栏目中,实现群众诉求无间隙、政府帮困零距离。今年1至10月,全区通过网络获取群众诉求476条,已办结或回复354条。
资阳区是益阳市老城区,困难群众较多。近两年来,该区为改善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开设“网络帮困”绿色通道。区里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运用数字化技术平台,在全区100多个村(社区)及150多个部门、单位建起数字网络终端,实现城乡远程联络全覆盖。同时,在区政府网等热门网站设立“民情直达”等栏目,使政府部门做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保障全面支撑”。今年,还举办了10多期网络知识培训班,让政府部门、单位的党员干部能在网上听到民声,知晓民情,并在网下第一时间采纳民意、纾解民困,党群之间网上网下形成良好互动。
为更好地为民办实事,资阳区制订了“政府主导、部门为主、社会参与、网络支持”工作机制。一方面,抓职能部门“参与、服务”责任落实。对群众网上诉求,按照属地、分级、分类原则,由相关部门、单位受理,并由区督查局对办理情况进行督导、通报。另一方面,抓党员干部“点对点”服务。全区7650名党员干部参与了“网络帮困”活动,在网上设立“服务岗哨”、“便民台”。8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干部还在网上公布其联系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帮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