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盛传两种地沟油的检测方法。方法称,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子,如果变红色,就是地沟油,证明油里含有大量黄曲霉素;因为蒜子在普通食油里是白色的。还有一种方法,将油放入冰箱,2小时后如果出现白色泡沫,就是地沟油。 这些网传新招靠不靠谱?前日,本报好奇实验室从工商处获取一瓶地沟油(工商一般叫“黑心油”,是工商局查获的),同时在超市购买一壶品牌菜籽油,通过“蒜子法”和“冰箱法”,发现检测地沟油的效果并不明显。质监局专家称网上这些方法只是民间经验,并没有依据。
本报记者夏盛 夏雨 实习生王振亚 长沙报道
实验时间:11月9日下午和11月10日上午
实验样本:地沟油、品牌菜籽油。两个样本从外表看差别不大,但倒进两个碗两分钟后,可以看到劣质油上面漂浮着小气泡,品牌油较为澄净。
实验人员:小夏、小张、欣欣
特别说明:因为油质、环境的差异,本次实验仅作参考。
[实验一]
蒜子法——地沟油内的大蒜没有变化
首先将菜籽油倒入锅中,油烧开后放入一颗剥皮的蒜子,发现蒜子是白色。
随后将地沟油倒入锅中,同样放入一颗剥皮的蒜子,稍后观察蒜子也是白色。
实验结论:蒜子无法检测地沟油。
专家说法:省质量监督检验所副所长鲁文安称,到目前为止,卫生厅并没有鉴定地沟油的方法。有关黄曲霉素的说法也不一定,制油技术以及油原料都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但不能就此确定是地沟油。油中的蒜子变不变色并不能确定是不是地沟油。
[实验二]
冰箱法——8摄氏度地沟油没有凝结
网友称,将油放进温度8度左右的冰箱,如果凝结(或者出现白色的泡沫),即为地沟油。普通植物油要零度才结冰,但地沟油在8摄氏度即凝结,因为地沟油经反复使用,动物油含量高。
昨日上午,实验员将两个样本倒入纸杯,1号为地沟油,2号为菜籽油。将两个杯子放入冷藏柜中,温度约8摄氏度。约两个小时过后,实验员观察发现,两个杯子里面的油都没有出现泡沫,也未凝结。
实验结论:低温无法检测地沟油。
专家说法: 针对网传“8摄氏度凝结的就是地沟油”的说法,鲁文安认为,这只是正常的物理形状变化。他解释说,平常呈现液态的植物油在存放温度低于某一点后,食用油中的甘三酯可能产生晶体,液态油转为固体脂,通俗说法叫“结冻”。这种现象是油脂(如花生油)固有的特性。
[实验三]
酱油法——地沟油分层确实慢
网友称,将酱油放到油里面摇晃,等待分层后倒在玻璃杯里看看。新鲜油分层快,分层清楚,老油或地沟油分层慢。
昨日,实验员在装有菜籽油和地沟油的碗里加入等量的酱油,随后将油+酱油的混合物倒入玻璃杯。
1分钟后,地沟油+酱油混合物混在一起。菜籽油+酱油混合物出现了分层的情况,上半部是油,下半部分成黑色(主要是酱油)。
2分钟后,地沟油+酱油混合物也开始分层,不过上半部分还比较浑浊,这时菜籽油+酱油混合物已经明显分层。
实验结论:用酱油分层法辨别地沟油,似乎有点靠谱。
专家说法:对于酱油分层法,省质监局一位油脂专家指出,这只是民间经验的一种说法,但没有依据。
[科普]
广义“地沟油”是
各类劣质食用油的统称
“地沟油”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对各类劣质食用油的统称。
狭义的“地沟油”是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饭店的剩饭剩菜(即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广义的“地沟油”除了上述这种外,还包括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提炼的油,还有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超过一定次数后,再次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地沟油”中除铅、砷、黄曲霉素等有毒物质含量超标外,还会产生苯丙芘等致癌物质。食用“地沟油”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甚至胃癌、肠癌等疾病。
[链接]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
地沟油尚无检测良方
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地沟油检测问题,今年8月17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指出,目前卫生部征集到的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特异性不强,均无法有效识别地沟油。卫生部将继续组织专家进行科研攻关,并向社会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
今年8月,卫生部征集到北京、武汉等多家技术机构的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其中有的方法主要检测多环芳烃成分。如果检测到这一成分超量,就可判定为地沟油。然而,这并非普遍规律,因为精炼技术能够控制多环芳烃含量。
据《人民日报》报道
分享到:
长沙楼市在宏观调控下步步惊心,长沙房价终于下跌,楼市寒冬是否真的即将来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