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长郡中学。

  1935年,抗日的烽火还没烧到长沙。这时的长沙是一座带摩登都市味的传统古城:人口44万,从东站到湘江边的中山路已修好,城市公交车每天奔驰在这条宽阔的大马路上;国货陈列馆已开业,每天人流熙熙攘攘……

  民国政府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新式学校应运而生。这年,湖南省教育厅通过了《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大纲》等文件,长沙被公认为有着中国最好的学校和教育。这些星罗棋布在长沙各街巷的学校,或以人名、或以校址命名,点缀着这座开始走向现代化的城市。以1935年为节点,本报“记忆”栏目以校名、校址钩沉,以现在的五一广场为中心分城东、城南、城北、城西,打捞老长沙学校的故事。

  城东:湖南农业大学办校庆找到了“自家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