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较为突显
从以往披露情况来看,“吃空饷”现象尤其在一些基层县、乡镇一级较突显,且呈现人数多、范围广的特征。
本刊记者经过归纳发现,“吃空饷”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冒名饷”。一些本不属于财政供养的人员,冒用他人名义领取财政工资;
二是“旷工饷”。长期不上班,仍足额领取工资;
三是“病假饷”。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仍领取足额工资;
四是“多头饷”。未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擅自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
五是“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一些受到党纪政纪处理的人没有相应地降低其工资,或受到司法处理的人仍领取原工资;
六是“死人饷”。已亡故多年,仍由家属继续领取工资或离退休费和补助,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中,“吃空饷”者多数是属于有背景、有门路、有关系的人,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清理的难度。
“作为一种屡禁不止的违法行为,‘吃空饷’危害性不可低估,从大的方面来讲,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损害了社会公平,而且还严重侵蚀了公共财政资源,损害了政府形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
“从单位管理的角度来看,‘吃空饷’危及到单位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工作绩效。”胡仙芝认为,“‘吃空饷’者占着编制、占着位子,但又不干事。在同一个单位上班,有的人一天忙到黑,工资不见得多,而‘吃空饷’者一年不见人影,工资还不少领,这种不平等,不仅于法不容,也于情不合、于理不通,往往会对在职的同事和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
在鲁照旺看来,“吃空饷”浪费了财政资金。“‘吃空饷’者长期不上班却领着工资,单位没人上班不得不再招临时工,相当于一个岗位要出双份工资。这虚耗了国家财政资源,也间接侵害了纳税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