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免一补一奖励”
圆梦学子
本报记者 杨柳青
【故事】
“感谢学校为我减免学费和课本费,为我提供奖助学金,我无以回报,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学校对我的关爱。”提起去年基础教育事业的新变化,省人大代表、临武一中校长李友强拿出手机,翻出了这条短信。
发短信的男孩叫李兵,是临武县一中高三的学生。因为父母早逝,李兵一直和爷爷相依为命。家庭的贫困,让他一度萌生辍学的念头。
去年9月,县里开始实施“两免一补一奖励”政策,即免除全县所有高中生的学费和课本费,给予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人均500至1000元的补助,成绩优异者还可获得每人300元的奖学金。
“对于困难家庭来说,再也不用为每学期1400多元的学费和课本费发愁。”李友强现在还记得李兵爷爷得知这一消息后,感人的场面。“他紧紧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眼泪就流了下来。”
学生上得起学了,办学条件也得跟上。李友强告诉记者,去年,全县改造危房面积6000多平方米,改建和扩建校舍面积10000多平方米,新增学位3000个,建设合格学校8所,均衡配置了教育资源。现在,学生每天都能在敞亮的教室里开心学习。
“硬件上来了,软件更不能忽视。”李友强说,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是他一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在学校开设实践课和活动课。学生走向户外,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校老师纷纷反映: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凝聚了正能量。
【感言】
省人大代表、临武县一中校长李友强:教育不仅关系每个孩子的成长,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教导文化知识,更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人。相信在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教育的基石会更加坚实。
承接产业转移
引发“招工热”
本报记者 冒蕞
【故事】
就在赶往长沙参加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报到的当天,省政协委员,常宁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盘芳还参加了常宁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招工会。
“招工会特意选在农历大年初九,就是为了给返乡过年的在外务工人员提供一次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盘芳介绍,在这次招工会上,一共有40多家当地企业前来招聘,提供了4000个就业岗位,吸引了1万多人前来应聘。“现场热闹得不得了,招聘的企业负责人和应聘的务工人员纷纷称赞这个招工会办得好!”
近年来,常宁市积极发挥自身区位、资源等优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了不少来自广东、福建的客商前来投资建厂。然而,去年以来,不少工商业主和企业家向市工商联反映了企业招工困难的问题。于是,盘芳领着工商联的工作人员对此展开了调研。
在企业走访时,不少业主跟盘芳算起了账:当地企业的待遇福利不比外地差多少,刨去过年过节往返的交通费用,有的企业待遇甚至比沿海还要好。在同务工人员交流时,盘芳发现原来大家并非不想在家门口就业,而是缺乏便利的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
去年底,常宁市工商联向当地党委政府建议,积极拓宽本地务工人员就业渠道,促进本地劳动力资源就地消化,并递交了相关调研材料。盘芳还与市劳动局积极衔接,开始筹备开年这次招工会。
“招工会效果非常好,很多企业打来电话向工商联表示感谢。”盘芳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将围绕保障本地务工人员的权益、优化发展环境等继续努力。
【感言】
省政协委员,常宁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盘芳:承接产业转移既需要良好的“硬环境”,更需要有一流的“软环境”。因此,对于我来说,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最重要的就是尽自身最大努力帮助工商业者解决用工难、征地难、资金难等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梦想,创造社会价值。
统筹 夏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