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2013中国电视红皮书

A-A+2014年3月28日17:16新周刊评论

  卢正雨

  (《嘻哈三部曲》《嘻哈四重奏》

  《大侠卢小鱼》)

  一手《嘻哈三部曲》,一手《嘻啥四重奏》,清新、励志加幽默的卢氏风格,让他拥有百万粉丝。他是最早从事网络短片创作的视频界元老人物,至今不失网络气质与新锐精神――他是潘渴贝木栏呤郑诔队朊燃溆稳杏杏啵凰峭缡贝南簿缰酰谙灿氡惺辗⒆匀纭K槐咧戮匆槐叩吒玻丛斐隽舜懈鋈朔绶兜幕チ簿缒J健

  2013中国电视红皮书

  文/陈漠

  一个社会化的综艺节目,两部热播的电视剧,似有还无的电视,方兴未艾的趣味。2013年的中国电视在既定格局中缓慢进化,既从外部“拿来”,也在内部“挖潜”,构成了渠道和内容融合、新与旧博弈的形态。

  虽然我们依然在骂它,但中国电视其实比中国绝大多数行业都要上进、创新得多。

  央视努力在改变自己的面貌,卫视形成几大争霸的格局,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不断在改进、新创,播映方式不断在融合,反馈、互动、传播渠道不断在改变。只因为电视内部有着激烈的竞争,外部面临巨大的侵蚀,而观众则可以随时用脚投票。

  这是观众的幸运,这是我们不多的可以自主掌握的投票选择。这是电视人的苦恼,他们绞尽脑汁取悦电视机前的人。这也是电视的时代特征,观众趣味此消彼长,电视技巧逐渐成熟。

  2013年的中国电视,继续在既定格局中缓慢进化,既从外部“拿来”,也在内部“挖潜”,构成了渠道和内容融合、新与旧博弈的形态。

  中国综艺真人秀节目的类型从歌唱到舞蹈、从草根到明星,已经基本上穷尽了棚内节目的可能性,而户外、专业类则一直在中国不温不火。

  2013年中国电视节目最大的莫名其妙就是跳水节目。

  4月6日,浙江卫视推出《中国星跳跃》,第二天江苏卫视则推出了《星跳水立方》。都是跳水,都是明星,唯一的区别是,浙江卫视购买的是荷兰公司Eyewoks的版权,而江苏卫视则是德国公司Banijay International的节目版权。有趣的是,之所以没把同类型的两档节目版权都买下,据说是因为荷兰和德国这两家公司正在打版权官司。不管怎样,国内的两大卫视并不在乎节目对冲,于是从4月到6月我们的荧屏上都水花四溅。

  版权纠纷自然是节目宣传点,跳水这个新奇的形式也是观众关注点,而参与者的各种表现则更是最大热点。从评委的配置、参与明星的美誉度和含金量,到节目内容的细节展示,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直到5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还有什么不能娱乐?》,直接对跳水节目表达不满。

  无论是斥责低俗还是主张观众自主选择,令人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要跳水?中国综艺真人秀节目的类型从歌唱到舞蹈、从草根到明星,已经基本上穷尽了棚内节目的可能性,而户外、专业类则一直在中国不温不火。把演艺明星拉到跳水这个专业领域来,造成了明星的草根形式,而跳水节目则既有棚内的调度手法又有户外的不确定感,在目前的节目水平和选手资源的前提下,跳水节目试图最大限度地捏合几种真人秀节目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努力在几种节目类型的夹缝中找到出路。当然,对观众来说,最大的看点除了看明星的业余表演,也可以看看明星是否整容。对于这种市民化的趣味,我只想说:“说好的比基尼呢?”

  跳水节目不可能像歌唱舞蹈类真人秀节目那样发掘新星、巩固成名者的地位,也不可能给予观众以娱乐享受,它顶多算一段八卦。可以预见的是,它是毫无延续性的。

  与之相比,唱歌选秀节目算得上是传统悠久了。专业的人展示专业技能,让观众看看到底谁更专业,这是唱歌选秀节目的核心要义。2013年1月18日开始播出的《我是歌手》第一季捧红了黄绮珊,2014年1月3日播出的第二季则让邓紫棋一炮走红。

  说邓紫棋走红并不准确,她对于内地大多数受众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粤语地区,尤其是年轻受众,邓紫棋已经是个如日中天的名字。她2008年就发行了首张个人EP,并成为当年“叱咤乐坛流行榜”史上最年轻得奖者,据称她也是在红|开满十场演唱会最年轻的歌手。

  2014年1月3日开播的《中国好歌曲》是另一档重要的歌唱节目,它利用歌唱节目向来只注重唱而忽视歌的特点而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同时也是央视在真人秀节目中第一次真正建立了社会影响力。

  自从智力竞猜类节目式微之后,专业或半专业性质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就风头不再了。但几档有趣的节目在2013年凸显,8月2日首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其中的翘楚。CCTV-10播出的这档节目不仅收视率高企,也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让人惊叹科教频道也能做出具备娱乐性的节目。参赛的孩子们让成年观众连声赞叹,落落大方的南京选手王笑奕更成为传播热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考官群体阵容强大,包括郎永淳、李梓萌、李文静等央视主播,他们的形象和语音为这档节目加分不少。此外,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也收视不俗。

  2014年1月3日,江苏卫视播出《最强大脑》,自我评价是“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真人秀,是一档传播脑科学知识、专注脑力竞技的节目”。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其节目形式可算非常新颖。围绕这档节目的不仅有着科学性的讨论,也有着对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思考,但对普通观众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展示奇人异士的猎奇窗口。对泛科学类节目来说,现在的中国缺乏的不仅仅是制作经验,还有观众的接受度。

  2013年,大陆综艺节目还完成了对台湾市场的逆袭。《我是歌手》第一季因为集合了林志炫、杨宗纬、彭佳慧、辛晓琪、齐秦等多位台湾歌手,而在台湾掀起话题,东森新闻全程转播总决赛。中天电视也曾播出《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获得高收视。一向被台湾综艺节目影响的大陆,终于也有可以影响台湾的综艺节目。但仅仅一年后,大陆综艺在台湾的影响力就开始下降,八大电视(GTV)于2014年1月18日开播《我是歌手》第一季,收视不佳,3月29日开播第二季,有待观望。中天电视播的《全能星战》同样收视低迷。有评论指出,感兴趣的观众已经在网络观看过节目,因此影响了收视。(几大电视台在YouTube上都有账号,不要说你们不知道。不过,它们封锁了港台IP,逼到港台网友要翻墙,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要自由、要美丽、要打拼、要玩闹的一代人还没准备好,就要承担对下一代的责任了。80后成为电视主战场,但他们的趣味和观看方式都有着巨大变化。

  2013年中国电视节目最大的意外之喜则是《爸爸去哪儿》。

  作为一档开始不被看好的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确定位尴尬:真人秀?亲子节目?竞技?广告商“临阵脱逃”,播出档期久定不下,但最终2013年10月11日播出的《爸爸去哪儿》第一集斩获全国收视率1.1%,份额7.67%,全国第一。第二集直接飙到2.5%,第三、四集破3%,成为所有电视频道晚10点档第一个收视率达到3%以上的节目。与此同时,《爸爸去哪儿》参与嘉宾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知名度飙升,微博粉丝数以十万级起跳,各种话题也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热炒。

  有着《变形计》和《我是歌手》混合基因的《爸爸去哪儿》,既汲取了韩国原版的故事性,又在细节上突出了本土化和时代感。灵活的镜头总是随着故事线行走,而剪辑和字幕、音乐的完美融合则让年轻受众开怀大笑。有网友搜罗了《爸爸去哪儿》每一集的每段配乐,发现大量来自欧美日韩的流行音乐和游戏动漫音乐,立刻博得了“自己人”的赞美。而萌元素的潜移默化也让这档节目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但最让此节目拥有社会化影响力的是这个节目的人物关系。相比这两年一直霸占荧屏的个人奋斗式的选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回到了最核心也是被破坏得最严重的人际关系上――家庭。“421”的中国式家庭结构、父亲角色的缺位、教育问题、城市漂一代、空巢老人、剩男剩女,几乎所有的族群和社会话题都能在《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上找到自己的意义,我们因此也发现一直以来湖南卫视引以为傲的年轻观众群也到了生儿育女的阶段了。

  张亮说过,他身边有不少同时肩负经济和精神压力的80后朋友一直有生育恐惧症,看完节目打电话给他,“有些之前不敢生孩子的都想生了”。中国城市人口构成的主力年龄结构在25岁到40岁,如今这一代人正面临生育和孩子教育问题。这一代人也在颠覆传统的现代父子关系。平等、亲密的父子情谊正成为新的主流,严肃、距离感和控制欲的传统父子关系不再讨喜。

  《爸爸去哪儿》的大电影同样不被看好,但2014年1月31日大年初一全国公映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据说最终票房超过了7亿。批评者集中火力批评“这能叫电影吗”,但问题是,购票入场者却从来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批评者的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但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一款文化产品的衍生物在影院上映,你说它是电影如何,不是电影又如何,影院只是众多载体中的一种而已。

  同样,《爸爸去哪儿》推出移动版和网页版游戏,却没有任何游戏评论者发问:“这能叫游戏吗?”为什么?因为游戏还不被看做艺术?因为是游戏大家就觉得无所谓,而电影则神圣不可侵犯?

  《爸爸去哪儿》手机游戏的iOS版首周就冲上免费榜第二,而Android版首周就突破下载量1000万,还不算各种借着《爸爸去哪儿》搭车的山寨游戏。对玩家来说,他们的问题只是:“为什么图标不是森蝶?”

  新的文化正在生发,只是很多人察觉不到。80后成为电视主战场,但他们的趣味和观看方式都有着巨大变化。

  前几年,《蜗居》和《奋斗》红遍大江南北,讨论的是80后从进入社会到稳定的过程,而2013年两部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小爸爸》、《辣妈正传》讨论的则是这一代人为人父母的现状。9月2日首播的《小爸爸》和9月14日首播的《辣妈正传》相映成趣,要自由、要美丽、要打拼、要玩闹的一代人还没准备好,就要承担对下一代的责任了。

  这代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和以往不同,而他们对电视节目的观看方式和参与方式也不同。他们在网络上观看电视,在社交网络上推荐电视,评论、吐槽、点赞、关注、转发,他们不在乎看的东西被定义为电视还是电影,只在乎是否拥有同样的趣味:萌、CP、搞笑、变造、同人……以趣味共同体为联结的人群在一起消费文化产品,无论这个产品是什么。

  《纸牌屋》是对日渐溃败的男性气质回归的渴望,是对权力美学的崇拜,是挥斥方遒的男观众的白日梦。《来自星星的你》则是事业与爱情双赢的女性主义视角,是女观众的白日梦。

  说起来,2013―2014年度最火的电视剧却并非任何国产电视剧。

  2013年2月首播的美剧《纸牌屋》不仅成了电视界和互联网界的双料话题,也成了中国最热的美剧。2014年2月14日全季放出的《纸牌屋》第二季更是引发了中国收视热潮,让美国的评论者也感到纳闷:为什么中国人爱看一部美国政治剧?

  除了《纸牌屋》的剧情和制作之外,它在中国的火爆显然迎合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界浮躁急切的情绪。一个单词――大数据――正在中国流行,洋洋自得的自媒体、痛苦转型中的传统媒体、迫切需要新故事的寻求投资者都在无数个论坛上讲过《纸牌屋》的故事,搞得好像他们每个人的额头上都刻着“我就是Netflix”一样。

  Netflix、用户数据、大卫・芬奇、凯文・史派西……这样的故事已经说得烂俗了,但大数据控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铁杉树丛》又是怎么回事?

  《纸牌屋》并不是Netflix最早的所谓“数据挖掘”自制剧,《莉莉海默》才是,而且后来再次大规模“数据挖掘”的《铁杉树丛》不但没有成功,还被批评为2013年最烂美剧。再说了,签下英剧《纸牌屋》原版改编权的是电影《巴别塔》的制作公司MRC,CEO莫迪・维克茨克公开表示,剧集的诞生源于公司一名实习生的推荐。所以,实习生比大数据更重要?

  《纸牌屋》根本就是一次营销的神话,而不是大数据的神话,这是一次典型的先成功然后倒找起因的成功包装。当然,我这么说并非指《纸牌屋》不好,它和国产电视剧的区别正如同Google和国内那些论坛上唾沫飞溅吹捧大数据的网络公司的区别。

  正当《纸牌屋》的暗黑范儿统治屏幕的时候,一部清新可人的韩剧开始了它的浸润。

  《来自星星的你》(以下简称“星你”)怎么看也不像是可以全民追捧的样子,而韩剧在中国观众的认知中早已有了刻板印象:唯美、冗长、狗血。但“星你”有一个很好的基础,2013年另一部在中国热播的韩剧《继承者们》把“长腿欧巴”这个概念植入年轻(女)观众的潜意识。李敏镐在春晚的登台宣示着新一代韩国男星的美学标准正式向中国输出,之后他又和阿里巴巴合作,出现在随处可见的路牌广告上。但摘果子的并不一定就是种树的,金秀贤笑到了最后――对了,“长腿欧巴”是轻易不笑的。

  “星你”和《继承者们》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依然是韩剧的刻板印象,只能吸引部分忠实粉丝,而“星你”则有很大的扬弃。“星你”维持着“长腿欧巴”的冷艳形象,从《继承者们》那里笑纳了韩剧忠粉的拥护,又加入全智贤这样的知名度、美誉度俱佳,又不惜脑洞大开的女神,立刻俘获了向来对韩剧不太感兴趣的男性观众。正如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宣战策略一样,“星你”在人物配置上就最大限度地吸引到观众。

  而故事模式依然传统,但“星你”的情节紧凑(在韩剧中),每集都有事件推动(对于韩剧这已经是惊喜了),很好地改善了韩剧的观看疲劳症。对比《继承者们》的20集,“星你”21集的长度可以说是戏剧冲突相当密集了,基本上没有只靠拥抱、对视和音乐来消耗时间的地方。说起来,“星你”不算是典型的韩剧,这个剧本拍成美剧依然可以成立,譬如《当莎莉遇到哈利》那样的欢喜冤家类型。

  再回溯“星你”的走红,我们会发现,社交网络和个人口碑传播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从明星微博、个人微博的各种花痴,到国内一众互联网公司集体跟进,在自家产品里埋入彩蛋,比如微信的“炸鸡和啤酒”,“星你”成功示范了互联网传播的途径。当然,这又是一个先有成功然后倒找起因的故事,相信此后的各种论坛上我们又会看到额头上刻着“来自星星的你”的各色人等。

  《纸牌屋》和“星你”分别戳中了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的痛点。《纸牌屋》是对日渐溃败的男性气质回归的渴望,是对权力美学的崇拜,是挥斥方遒的男观众的白日梦。“星你”则是事业与爱情双赢的女性主义视角,是女观众的白日梦。你要权力便给你权力,你要爱情便给你爱情。它们都是极为传统的戏剧模式,精美、可控,再加入现代的时尚元素调色,成就了男女观众各自梦想的美学范式。关于两部剧的具体评述,可参见《新周刊》iPhone客户端最新一期报道,不再赘述。

  顺便提一句,两部剧都有主角“打破第四面墙”直面观众的间离效果。中国电视剧导演们可以抄起来了,在你们的婆媳剧里也让主角吵着吵着转过来对着镜头说话吧,不用谢。

  这是新受众、新渠道、新内容的融合,永远不要忽视新文化和新方式的演进。从大屏到小屏,电视在慢慢地完成它的嬗变。

  无论2013年热的是节目还是电视剧,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引爆点:网络。

  很难想象,亲子节目会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萌到一脸血的萝莉和二次元风格的字幕、音乐立了大功,CP控和同人控完成了对任何节目的侵略。很难想象,电视节目会衍生出电影乃至游戏(游戏内购的豪华宝石包价值198元),泛文化产品消费者愿意为这些新兴渠道埋单。很难想象,一个香港年轻歌手会引发全民热潮,年轻人乐于向中年人推介他的各种资讯,后喻文化和并喻文化在社交网络上有着最低廉的成本。很难想象,中国的电视观众会乐于观看需要大量深奥背景知识的美国政治剧,互联网的开源和共享特性让语言和知识不再成为壁垒。很难想象,韩剧再次树立美学范式,由时尚博主和淘宝达人所归纳的各种资讯成为了人人即插即用的时尚指南。

  邓紫棋的YouTube个人频道拥有6000万点击量(2012年数据),是所有华人歌手艺人之最,当然,她也有自己的手机应用。与其说《我是歌手》发掘了旧歌手的新面貌,倒不如说迎合了新受众对新歌手的喜爱,这从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上可以看到――旧歌手所对应的旧受众缺乏行动力,他们永远不如新受众那么有激情也有能力去主动传播。而“星你”成为全民热潮之余,二千和都教授的妆容服饰也在淘宝上成为一时之新。

  这是新受众、新渠道、新内容的融合,永远不要忽视新文化和新方式的演进。从大屏到小屏,电视在慢慢地完成它的嬗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
var QrcodeMediaDataPV = "http://sax.sina.com.cn/click?type=nonstd&t=REowMDAwMDA3OQ%3D%3D" //湖南